李白与敬亭山:一段跨越千年的诗缘
李白与敬亭山:一段跨越千年的诗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道出了诗仙李白与敬亭山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从天宝十二载(753年)到上元二年(761年),李白七次登临这座位于安徽宣城北郊的名山,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独坐敬亭山》。
七次登临:从初识到相知
李白第一次来到宣城是在天宝十二载。彼时的李白正值中年,虽已离开长安的翰林院十年之久,但诗名却如日中天。应其从弟、时任宣州长史李昭的邀请,李白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宣城的路途。在《寄从弟宣州长史昭》一诗中,他写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初到宣城的李白,受到了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也赢得了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的人生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安史之乱的爆发,让他经历了漂泊流离的痛苦;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让他尝尽了世态炎凉;带罪流放的屈辱,更让他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当李白第七次来到宣城时,已经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此时的他,再也没有了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热闹场面,再也没有了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风流。他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面对着空旷的山野,心中涌起了无尽的孤独和伤感。
《独坐敬亭山》:孤独中的对话
《独坐敬亭山》的创作背景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作于李白初次来宣城的天宝十二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首诗更可能作于上元二年,即李白最后一次登临敬亭山之时。从诗中流露出的深沉孤独感来看,后一种观点似乎更为合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这首短短二十字的绝句中,李白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自然界的宁静完美融合。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空灵的画面:群鸟高飞远去,直至消失不见;一片孤云悠闲地飘走,留下空旷的天空。这两个“尽”字和“闲”字,不仅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后两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将敬亭山拟人化,仿佛它也是一位知己,能够理解诗人的孤独,与之默默相视,彼此陪伴。“只有”二字强调了敬亭山在李白心中的独特地位,它不仅是诗人眼中的美景,更是他心灵的慰藉。整首诗通过人与山的对话,展现了李白在孤独中寻求超脱的心境。
玉真公主:一段传奇情谊
李白与敬亭山的故事,还牵涉到一位传奇女子——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之妹,自幼出家为道士,在长安辅兴坊的玉真观修行。她不仅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更是一位热爱文艺的贵族女性。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来到长安,通过朋友道士元丹丘的引荐,结识了玉真公主。李白的才华和风度很快赢得了公主的赏识,她将李白推荐给了自己的兄长唐玄宗。不久,李白便成为了御用词人,供奉翰林。
然而,李白对这个官职并不满意,整日里喝酒作乐,惹得玄宗颇为不满。但念在是自己妹妹推荐的,玄宗也没有发作,只是给了李白一笔赔偿金就让他离开长安了。李白走时,玉真公主非常不舍,直接散尽家财,辞掉公主名号去安徽宣城修道去了。很多人都说李白那首《独坐敬亭山》写的就是对玉真公主的思念。
江南诗山:文化的传承
自南齐谢朓《游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便开始声名鹊起。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更是将其推向了文化巅峰,使之赢得了“江南诗山”的美誉。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等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许多吟诵敬亭山的诗文画作。据统计,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多达千数,使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
如今的敬亭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国文学与艺术精华的文化宝库。它见证了李白的孤独与超脱,承载了玉真公主的传奇故事,更凝聚了千年来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作为“江南诗山”,敬亭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诗歌史,一座永恒的文化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