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产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红薯产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近年来,红薯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西南山区到华北平原,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水乡,红薯种植已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通过分析贵州思南和河南清丰两个典型案例,探讨我国红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科技赋能:红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在贵州省思南县,红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当地政府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对接,与西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薯种。目前,思南县已建成2000亩科研试验基地和200亩育苗大棚基地,不仅解决了省外购种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还为红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育种环节,更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思南县的“陈薯”品牌通过科技赋能,开发出30余种红薯产品,包括粉丝、酸辣粉等深加工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市场开拓: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
有了优质的产品,如何打开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思南县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和“黔货出山”等政策机遇,积极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线下,已开发50多条销售渠道,覆盖盒马鲜生、家乐福、中石化等大型商超系统;在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日销量稳定在5万单以上,2023年销售额达3.42亿元。
在河南省清丰县,红薯产业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清丰县通过建设小农丫红薯产业园,以经营鲜食型商品薯为主,不仅解决了周边70多个农户的就业问题,还辐射带动3个村形成产业集群,直接、间接增加农户年收入共计300余万元。2023年,韩村镇更是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坚实保障
红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在清丰县,国网濮阳供电公司2023年投资近9500万元,实施78个配网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63.59公里,为红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同时,还排查机井台区3236个,确保薯田灌溉用电需求。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思南县,红薯产业的发展还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当地不仅建立了年烘干能力2万吨的薯渣烘干厂和年产800吨的红薯酒厂,还利用红薯藤、薯酒渣饲养本地优质黄牛,利用牛粪养殖蚯蚓,腐熟的牛粪及蚯蚓粪作为有机肥还土种植红薯及优质水稻,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红薯产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此外,如“东北雨姐”事件所反映的那样,部分产品存在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现象,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品牌建设。
未来,红薯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更多优质薯种,提高单产和品质
- 深化产业链发展,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 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知名品牌
-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增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红薯产业有望成为更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支撑、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红薯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