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海I号”文物修复:高科技让500年海底珍宝重获新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海I号”文物修复:高科技让500年海底珍宝重获新生

引用
新华网
7
来源
1.
http://www.xinhuanet.com/ci/20240807/cd2b397723834ad88183360ab6b45270/c.html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10/29/content_26087849.htm
3.
http://cul.china.com.cn/2024-06/14/content_42827569.htm
4.
http://www.news.cn/science/20240614/ae85de6f77a24b2eb423f66ddd0b76fd/c.html
5.
http://www.news.cn/ci/20240929/3fa75474a4c54c6ba55fc04801a6d546/c.html
6.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wvjj/202406/t20240604_6459594.htm
7.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6/content_6957190.htm

2024年9月28日,一场特殊的展览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场名为“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的展览,首次展出了从海底1500多米深处打捞出水的408件(套)珍贵文物,其中不乏13件(套)罕见的珐华彩瓷器。

这些文物来自两艘明代沉船,一号沉船和二号沉船,它们在海底“沉睡”了500多年,如今终于重见天日。然而,从海底到展厅,这些珍贵文物经历了怎样的“重生”之旅?让我们一起揭秘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

01

高科技助力文物重获新生

当文物从海底被打捞上来时,它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实验室与科技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乃胜解释说,海洋出水文物与陆地出土文物最大的差异就是饱含盐分,如果处理不当,文物可能会发生物理和化学性的破坏。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文物保护团队采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手段。首先,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精确记录文物的原始状态。然后,通过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抽泥、吹泥作业,确保文物在提取过程中不受损伤。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长基线、超短基线、惯性导航定位系统等新型技术和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的精度,还确保了资料记录的准确性。

02

严谨的文物保护流程

文物出水后,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步骤:

  1. 信息提取与病害识别:对文物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去除表面凝结物:清除文物表面的海洋生物和沉积物。

  3. 脱盐处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低温釉彩瓷器。为了保护文物的色泽,需要采用加固性脱盐技术。通过可逆性材料对文物表面釉彩进行加固,既能降低釉彩在脱盐过程中的溶蚀破坏,又能有效去除盐分。

  4. 修复:对破损的文物进行修补和复原。

  5. 环境控制:为文物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防止再次受损。

03

珍稀文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在此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3件(套)珐华彩瓷器。这些瓷器十分罕见,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彩瓷器更是首次在沉船中被发现。这批文物不仅展示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彩瓷器的外销情况,还为寻找窑址、厘清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另一件重要展品是“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它证实了一号沉船属于明代正德时期,对研究南海贸易航线具有重大价值。此外,展览还展出了素三彩象形执壶、红绿彩缠枝莲纹碗等珍贵文物,每一件都铭刻着历史的痕迹。

04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首个深海考古博物馆

目前,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已完成阶段性工作,出水文物约一千件。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正在筹划建设世界上第一个以深海考古为主题的博物馆,计划将展览内容分为三个区域:出水文物展示区、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区、深海考古体验区。

未来,随着深海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揭开更多深海文物的秘密。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也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科技与考古的跨界融合,我们正在逐步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重获新生,向世人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