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养殖争议再起:熊胆药用VS动物福利
黑熊养殖争议再起:熊胆药用VS动物福利
熊胆在传统中医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等。熊胆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它主要来源于牛科的动物熊的胆汁,经过提炼和加工制成。根据药品说明书,熊胆粉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热、平肝、明目,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外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近年来,关于黑熊养殖的争议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我国目前有近百家黑熊养殖场,养殖数量曾高达两万头。黑熊养殖业面临转型,放熊归山是重要措施之一,但需要经过野化训练阶段。黑熊养殖的总数量为1万头以上,2016年的时候,有个统计数据说是有两万头。如果数量上达到两万头的话,我国养殖黑熊的数量可能比野外黑熊的总数还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条:“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从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逐渐淘汰养熊业的经验来看,放熊归山是黑熊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黑熊养殖业的最终出路。
人工取胆方式存在诸多争议,对动物福利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团队在人工熊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有望解决熊胆供应问题。近13个世纪以来,熊胆一直是中医药中珍贵而有效的药材。然而,目前通过养熊活体取胆汁的做法因其对动物福利的不良影响而广受批评。研究熊胆替代品面临熊胆的传统功效描述与现代医学术语的壁垒;功效与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不清晰;药效物质的高效、绿色制造以及科学的组方重组等诸多科学挑战。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套新的研究策略,系统阐释熊胆传统疗效的科学内涵,整合不同学科的技术来创制人工熊胆。通过建立反映熊胆功效的多维度药效评价体系,得以全面评价熊胆的治疗效果,确定熊胆中的成分哪些是药效物质;利用化学合成和酶工程技术,实现以高效、环境友好的方式批量生产熊胆中的药效物质;基于正交实验和统计证据对人工熊胆配方进行合理优化和重组。
熊胆替代品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包括中草药替代、其他动物胆汁替代等。这为取缔活熊取胆提供了科学依据。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隶属于食肉目熊科,主要分布在伊朗东南部,穿过南亚和东亚,向北到达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但过去几十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栖息地大量退化和丧失,以及黑熊药用价值被不断开发利用,亚洲黑熊野外数量锐减。198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黑熊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野外猎捕。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再次将亚洲黑熊列为易危(VU)。
国际上对熊胆制品的贸易有诸多限制,如CITES禁止野生熊胆的国际贸易,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出台相关法规严格管控。《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亚洲黑熊等熊类列为附录1物种,明确规定禁止其国际性的商业交易。这意味着含有野生熊胆成分的制品在国际间是禁止贸易的,但对于人工饲养熊所取胆汁制成的制品,并未完全禁止,不过其贸易需受到严格监管。
面对熊胆药用需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双重压力,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平衡:
加大人工熊胆研究力度: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人工熊胆研发,推动其早日实现产业化。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熊胆制品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和贸易。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倡导使用合法、安全的替代品。
推动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打击跨国野生动物贸易,分享熊胆替代品研发经验。
综上所述,熊胆在传统医学中虽有其价值,但考虑到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应积极推动人工替代品研发,逐步减少对天然熊胆的依赖。这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