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协作助力大姚县:小蚕桑织就乡村振兴“黄金产业”
沪滇协作助力大姚县:小蚕桑织就乡村振兴“黄金产业”
金秋时节,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的蚕桑产业迎来了丰收季。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大姚县建成了现代化的蚕桑产业示范园区,不仅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更让当地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8.9万亩桑园托起致富梦
大姚县素有栽桑养蚕的传统,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已达8.9万亩。在石羊镇的蚕桑产业示范园区,一条从桑园基地建设到丝织品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园区内配备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质量。
桑叶茶飘香,每亩增收480元
2023年,在中智公司的帮扶下,石羊镇投资建设了桑叶茶厂。这一举措不仅延长了蚕桑产业链,更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截至2024年6月,桑叶茶厂已生产冬春两季桑芽茶7吨,累计销售额超过18万元。据石羊镇商会副会长杞栋介绍,通过加工桑叶茶等副产品,蚕农每亩收入可增加480余元。
全产业链保障,农民收益稳中有升
为了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大姚县引入了楚雄大洋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价格保障体系。无论市场如何波动,蚕农都能享受到稳定的价格。2024年,全县计划饲养蚕种66500张,生产鲜茧2800吨,实现蚕桑综合产值2.7亿元以上。
楚雄大洋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合作社和蚕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出了“茧贱保收、茧贵随市”的价格保障体系。公司检验员陈炳良表示,去年晚秋收购的86吨蚕茧,均价达到每公斤68元。石羊镇黎武村委会村民赵映良说:“企业的收购价格稳定,不打白条,让我们很有保障。”
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姚县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广现代化的桑园栽培和蚕桑养殖技术。2024年春季,全县推广了600张小蚕共育商品化示范张,单张种茧产量达到50公斤以上,显著提高了鲜茧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和民营企业的带动,大姚县的蚕桑产业正在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不仅让“蚕宝宝”变成了“金宝宝”,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