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书院和东坡学校的更名背后:文化传承的秘密
观澜书院和东坡学校的更名背后:文化传承的秘密
近日,惠州市两所小学正式更名:原惠州市第二小学更名为惠州市观澜书院小学,原惠州市惠城区江东学校更名为惠州市东坡学校。这一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变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
观澜书院:百年学府的文化传承
观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34年在上海川沙创立的书院,至今已有190年的悠久历史。1903年,20岁出头的黄炎培先生怀揣着恩师蔡元培教育救国的嘱托,从南洋公学回到家乡川沙,在观澜书院原址创办了“川沙小学堂”。此后,学校历经多次更名,直至2004年定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
观澜小学的校名源自《孟子》中的“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寓意着教育要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校园内保存着多处历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1925年的文照堂。这幢木框架、四面均为玻璃窗的独立建筑,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观澜校园乃至川沙区域的重要教育地标。
作为一所百年学府,观澜小学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包括革命英烈王剑三、音乐教育家黄自、国家首席科学家严纯华等。学校始终坚持“真·实”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2016年,观澜小学还成立了“观澜教育联盟”,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8所小学共同发展,让更多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苏东坡与惠州:千年古城的文化印记
苏东坡与惠州的渊源,要追溯到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这一年,苏东坡被贬至惠州,前后在此生活了四年时间。在这期间,他不仅留下了大量吟咏惠州的诗文,更与罗浮山的葛洪结下了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之缘。
葛洪是东晋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曾两次栖隐罗浮山,潜心修道、悬壶济世。苏东坡对葛洪极为敬仰,不仅精研葛洪的《抱朴子》,还在罗浮山搭建“东坡山房”,与儿子苏过一起学道、炼丹。苏东坡在《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中写道:“道华亦尝啖一枣,契虚正欲仇三彭……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这些诗句生动展现了苏东坡对道教文化的独特理解。
苏东坡的思想深受葛洪影响,他将儒家的入世精神与道教的超脱态度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出入儒道的人生态度。在惠州期间,苏东坡写下了大量赞美惠州的诗文,如《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以及《食荔枝》(其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苏东坡对惠州的深厚感情。
文化传承:从历史走向未来
两所学校的更名,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接力。观澜书院小学通过更名,将190年的历史积淀融入现代教育,让“真·实”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东坡学校则以苏东坡文化为引领,将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内涵融入校园文化,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探索。
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学校名称上,更渗透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日常教学中。观澜书院小学通过“真·实”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东坡学校则以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人文素养。
两所学校的更名,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惠州这座千年古城中,文化传承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