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
书画同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与国画不仅是艺术表达形式,更是文化和哲思的融合体。它们共同起源于文字和绘画的实用性发展,通过相同的创作工具和用笔技法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境。“以书入画”和“以画入书”不仅提升了各自的表现力,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如王维、米芾、赵孟頫等都擅长将书法和绘画技艺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在现代,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书法与国画的收藏市场逐渐升温,成为投资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放慢脚步,品味艺术,感受生活的诗意。
书画同源:艺术的共同起点
“书画同源”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书法和中国画在中国历史上是同根同源、共同发展的。书法的基础是文字,《说文解字》中对“文”的解释是:“文,错画也。”后世有学者解读《说文解字》中的这句话:“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也。”中国早期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先民们采用观象取形的方法描摹世间万物。图形诞生于文字之前,促进了文字的产生,两者在萌芽时期就相互依存。直到19世纪末,中药“龙骨”上的刻画符号被学者发现,甲骨文重现于世。甲骨文一方面为文字的源流考证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另一方面又将早期文字的象形形象展现了出来。
历朝历代的书画家们也为“书画同源”提供了发展证据和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画家陆探微在绘画上另辟蹊径,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书法的元素,采用张芝的草书风格,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一笔画”技法。这种技法使得画作流畅而富有动感,如同书写一般自然,使作品气韵生动。谢赫在著名的《古画品录》中对陆探微的画作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其:“穷理尽性,事绝言象。……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谢赫认为陆探微的作品超越了语言的表达。但遗憾的是,陆探微的原作和摹本都未能流传至今,散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只能通过古人的描述来想象他的艺术成就。
如果说陆探微是将“书画同源”理论付诸实践并形成个人风格的第一人,那唐人张彦远就是提出“书画同体”的第一人。张彦远是在研究了上古相关神话传说后提出这一理论的。他以“龟字效灵,龙图呈宝”的河图洛书为依据,在参考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后,他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言:“颉有四目,仰观垂象……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他认为,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如鸟迹和龟纹等,从而获得了启发创造了书写文字。这段话也强调了书法和绘画在早期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起源于古人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模仿。
书画艺术:共通的技法与审美
书法与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在工具(毛笔、墨、纸)、技法(线条、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共通之处,以及它们在审美追求上的相似性。
中国画和书法在艺术技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书法是通过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画则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然而,无论是书法还是中国画,都追求笔墨的流畅和线条的优美。在书法中,墨色的浓淡、笔画的优劣和意境的丰富都十分重要,而中国画也是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来表现绘画主题。因此,两者都强调艺术家的技巧和表现力。
中国画和书法在意境的追求上也有共同的特点。书法与中国画都注重意境的塑造,强调墨韵、气韵和神韵的表现。在书法中,通过运用不同的字体、线条的虚实、结构的丰满等手法来表达主题的意蕴。而在中国画中,通过墨色的渲染、山水的构图、人物的表情等来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绘画和书法都追求意境的凝练和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神秘的构图感染观者的心灵。
此外,中国画和书法都注重笔墨的运用。书法强调书写的力度、速度和用笔的变化,而中国画也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境。无论是书法还是中国画,都要求艺术家掌握粗细、进退、虚实等不同笔法,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名家典范:书画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在中国书画史上,许多名家都擅长将书法和绘画技艺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中,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最能体现“书画本来同”的理念。
画卷绘制的是古木、新竹生于秀石之间,画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画卷上,画竹如写字,运用了书法中的“永字八法”,以飞白画石,以篆法画树,令人观画有如观书。正因如此,赵孟頫的理论不仅强调了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书画艺术:当代传承与创新
上海博物馆东馆目前已经有80%的区域向公众开放,由于文物的特殊性,书法馆和绘画馆等展厅将是最后一批开放的展馆。目前,书法馆已经完成首个常设展的布展。昨日,记者受邀探营。
图说:书法馆场景·宋代书法
图说:书法馆场景·元代书法
图说:书法馆场景·明代书法
图说:书法馆场景·清代书法
上海博物馆100万件馆藏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有700多件,其中书画占360件。书法馆和绘画馆汇集了上博馆藏的“半壁江山”。书法馆和绘画馆是上博东馆最受期待的展馆之一。
目前上博东馆书画展厅约4000平方米,比起人广馆1500平方米,空间上明显扩容,内容、功能、硬件配套更有全面提升。“书画馆八景”以馆藏书画作品为灵感,将这些场景分别藏于书画展厅之中,让观众在空间中感受诗情画意。小品景观的视觉造型,均源自馆藏书画中一树一花,一山一水,假以成景。
基于雄厚完整的收藏,上海博物馆是全球唯一能展出中国书法通史的常设展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表示,“常设展经过三年六轮更新,预计将展出1200件书画作品。观众三年可以看完这部“通史”,一定像追看连续剧一样过瘾。”
图说:书法馆序厅种蕉厅
步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种蕉厅”是书画馆八景之一。展厅透过芭蕉树影,映照太湖石雕塑、LED屏幕上的书法留痕,营造出特有意境。灵感来自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传奇,呼应着首展登场的国宝——怀素《苦笋帖》。相传怀素因贫而无纸可书,便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在蕉叶上挥洒,系书法史上的佳话。明末大收藏家梁清标以蕉林居士自居,向前贤致敬。此次展品中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就是“蕉林珍藏”。
图说:《上虞帖》题签原为蕉林珍藏
太湖石则呼应了唐孙位《高逸图》的经典画意,它也是上博的珍藏,以金属帷幔、油画和雕塑组成新的装置。石头下铺设了LED屏,显示屏上飘雪到滴水,分别呼应了唐代王维画的《雪中芭蕉》和宋代张乖崖“水滴石穿”的典故。天顶的星宿暗合了传说中的仓颉观天象造字,大型装置蕉叶正面由工笔描绘,背面看则是写意图,体现了国人对翰墨的独到理解与解构自然之精微精神。蕉叶的顶端造型,与“怀素”的头像剪影十分相像。
其余诸景的取名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消防通道取名“五合廊”、互动室得名“六法亭”、连廊又叫“双清桥”……凌利中介绍道:“展厅里目光所及的装饰,不仅是摆设。它们同样在讲述展品的幕后。观众进入书法馆后,既享受了视觉愉悦,又能触摸到古代文人精神。有诸多与展品呼应和彩蛋值得读者自己来发现。”
图说:元倪瓒《行书致默庵先生札卷》
新书法馆跟人广书法老馆相比,作品呈现上有什么样的迭代?凌利中非常欣慰地说,这一次跨越是相当大的跃进。大约七成画面是前所未见的。我们所熟知的大名头书画往往是“熟悉的陌生人”——见过,但未曾看全。由于人广书法馆受面积和展柜局限,长卷展品不是缩头就是缩尾,新书法馆完整铺展出这些书法史中的名篇,从引首到后世题跋,几乎可全部展现。以明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为例,人广馆尽管在常设展中展出过几次,但27年来(1997年人广馆启用),观众只能看到前3米。如今,该卷完整打开有8米之长。让“中国书法通史”的展陈变得完整、作品一目了然,弥补观众们过去的遗憾。
图说:明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完全铺展
国宝级书法珍品已经在展柜各就各位。包括雪藏许久的晋代王羲之草书《上虞帖》、晋代王献之行书《鸭头丸帖》、唐代怀素《苦笋帖》等顶级书法真迹,这些让古代帝王梦寐以求、如痴如醉的神品,在东馆首个常设展中就将全部与观众见面。唐代除了颜真卿等楷书高峰之外,异军突起了狂草成就。怀素唯一传世的公认真迹就是《苦笋帖》,显得格外珍贵,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乾隆帝为它痴醉于引首题写“醉僧逸翰”。它是上博最知名的几件镇馆之宝之一。“怀素这件作品在书法史上影响极大,所有书家如赵孟頫、苏东坡、董其昌都曾学习它。这件作品上博雪藏很久,久未露面,这次焕然一新的东馆书画馆全新开放,压箱底的宝贝倾囊而出。”
图说:怀素《苦笋帖》
图说:王羲之《上虞帖》
图说:王献之《鸭头丸帖》
其他的稀世珍宝中,还有首次亮相、未曾出版的书法名作:元代赵孟頫《十二件行书手札册》,书信内容丰富,不仅展示赵孟頫的书法技艺,也提供了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珍贵线索。这12件文物是赵孟頫写给朋友费拱辰、吴瓘等人的信札。观众不仅能欣赏书法作品,也能从这些展品中更新文史知识。
图说:东馆书法馆新增的“现代书法”单元
值得一提的是,书法馆还新增了“现代书法”单元,让中国书法通史陈列变得更完整。20世纪以来,各种艺术都在产生深刻变化,书法展览、教育、出版日益发达,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生机。观众可以看到梁启超、李叔同、沈尹默、于右任、白蕉、潘天寿等人的作品。
在未来几周,绘画馆等展馆将完成布展。预计在年内,最后一批展馆将全部布展完毕,实现上博东馆100%的开放。
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书画艺术:当代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社会浪潮中,书法艺术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广阔舞台。科技进步与全球化浪潮,让书法资源触手可及,考古新发现则为艺术宝库持续添砖加瓦。书家们以开放胸襟与多元视角,重新审视传统,勇于挣脱桎梏,将古韵精髓与现代审美、时代风貌交织,孕育出既古朴又新潮的佳作。这些作品,是对传统的深刻致敬,更是创新勇气的璀璨绽放。
书体融合上,书家们突破界限,巧妙融汇多种书体精髓,通过创意变形与重构,塑造出既传统又前卫的新形象。技法探索中,他们不断推陈出新,以新颖理念与表现方式,拓宽书法艺术的边界,展现其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独特魅力。这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不仅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刘彦湖是这一趋势下较早的探索者,其善用古之新元素,挖掘书法潜藏的创新潜能,尤其是篆书,作品多变且别具一格;张继隶书创作采取篆隶融合,风格迥异于人;张公者篆书通过夸张的形式构造,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鲁大东则喜欢运用了古今书法中一些的生僻元素,大胆尝试融合;笔者近几年也一直在探索小篆与楷书的相互融合,创立篆楷这一新的楷书。以上书家种种探索和实践,也只是当代书法创新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还充满了现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技术革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书法新生态
在当代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数字技术与传统书法的深度融合正引领着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计算机、互联网及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书法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更极大地拓宽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边界与表现形式。电子书法、数字化教学系统、在线展览及AI辅助创作等新兴模式的涌现,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书法教育的普及与深化,还激发了书家们的创作灵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深圳黄埔学校,学校自2018年就引进了“华文众合中小学书法数字化教学系统”,该系统将传统教学法与数字化教学系统有机结合,推动书法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是对传统书法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其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结语:书画艺术的永恒魅力
书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等字体的演变,书法与绘画在萌芽时期就相互依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陆探微融合书法元素创造“一笔画”技法,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理论,奠定了书画艺术的共同源头。在当代,书画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观念、新材料、新媒体及新科技进行探索与创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