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山藕糖:七十三孔里的千年甜蜜
丫山藕糖:七十三孔里的千年甜蜜
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丫山地区,有一种独特的传统美食——丫山藕糖,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零食,更是一种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十三孔的传奇
丫山藕糖外形似圆柱,粗细如手指,最特别的是其表面布满七十三个均匀的小孔,酷似莲藕的横截面。据传,这种独特的造型源自宋代,由当地先民为度过年关而创制。传说中,济公活佛曾传授制作技艺给当地百姓,从此这门手艺便在丫山地区代代相传。
精湛的制作工艺
丫山藕糖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之处在于多道精细的手工工序。主要原料为粳米(或糯米)、麦芽和白芝麻,辅料为桂花等。整个制作过程包括“打响锹”“三锹头”“做孔”“拉糖枝”等多个关键步骤。
“打响锹”是将炒熟的糯米磨成粉,加入麦芽糖浆,用铁锹反复翻炒,使其均匀混合。“三锹头”则是将混合好的原料分成三份,分别加入不同比例的芝麻和桂花,增加口感层次。“做孔”是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匠人需要在糖坯上用特制工具打出七十三个均匀的小孔,这不仅考验眼力,更需要丰富的经验。“拉糖枝”则是将打好孔的糖坯拉成长条,使其形成独特的藕糖形状。
文化传承与象征
在南陵县,丫山藕糖不仅是节日必备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被赋予了“连生贵子”的美好寓意,常作为婚庆、乔迁等喜庆场合的馈赠佳品。在南陵县的“乡村著名行动”中,丫山藕糖作为特色地名产品得到重点推广,体现了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南陵县还通过建立地名文化景观、健全名录保护体系等方式,加强对包括丫山藕糖在内的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例如,打造海棠湾地名文化公园、春谷地名文化广角等地名文化展示区,将地名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群众。
传承与创新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门传统技艺,南陵县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培养新一代匠人;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数字化地名标志、二维码门牌等现代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如今,丫山藕糖不仅在南陵县家喻户晓,更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展示安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这门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