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环湖线:千年文化积淀的诗意之旅
杭州西湖环湖线:千年文化积淀的诗意之旅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西湖的自然之美,更认可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
从自然湖泊到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本是由浅海湾演变而成的潟湖,历经数千年未淤塞湮没且风雅至今,离不开历代有识之士的疏浚治理。2002年,杭州启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时十年,共修复重建180多处人文景点,水域面积恢复到明代规模,“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西湖全景重现世间。
申遗成功后,西湖持续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发力,做好“显山露水”大文章。每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的杨俊都要到水域的12个监测点,采集样本并进行分析。“为了让水质更健康,西湖不间断进行‘清肺手术’,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杨俊说,在最近的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有1223种陆生高等植物、238种陆生脊椎动物、250种水生生物以西湖为家。
对待文化史迹,西湖管理者始终心存敬畏。申遗成功以来,杭州一直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全力推进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一方面,先后编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西湖风景名胜区9大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高位搭建西湖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框架。另一方面,以科技为助推,不断提高文保管理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西湖文化遗产十年数字监测成果,保护好众多文化瑰宝。
文人墨客的西湖情缘
西湖的变迁与众多历史人物息息相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白居易和苏轼的贡献。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疏浚西湖,修筑了白堤,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佳句。而苏轼两度任职杭州,不仅留下了大量赞美西湖的诗篇,更以实际行动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
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时,便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轼的伟大在于“在其位,谋其职”的职业精神,朝堂之争会使得他想远离朝堂,但永远不会磨灭他济世安民的初心和使命。苏轼曾自言:“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在苏轼心中,杭州就是另一个故乡。
苏轼疏浚西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同年四月,苏轼动员20万杭州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首次实现联通。苏轼还下令撤废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然后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经过半年的整治疏浚,西湖面貌焕然一新,湖中水草淤泥全部被清理掉,湖面豁然开朗。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岸遍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九座亭子,给西湖美景锦上添花。后人为纪念苏轼对西湖的治理,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晓月更是名列“西湖十景”之一。
西湖十景的文化内涵
“西湖十景”是西湖文化景观的精髓,每一景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故事。断桥残雪,因《白蛇传》的传说而闻名;平湖秋月,以中秋赏月为特色;苏堤春晓,展现春季盎然生机;雷峰夕照,呈现夕阳西下之美;三潭印月,以水中倒影著称;花港观鱼,融合自然与人文之美。
这些景点不仅是自然风光的体现,更凝结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正如苏轼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的审美理念,正是西湖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所在。
文化传承与现代保护
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编著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非遗概览》一书,详细记录了西湖景区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西湖的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的基本内涵。
如今的西湖,不仅是杭州的城市名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漫步在西湖环湖线上,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自然之美,更能感受到千年文化的魅力。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朴素贤所说:“西湖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