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前夕:社区组织如何创新防艾工作?
世界艾滋病日前夕:社区组织如何创新防艾工作?
在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艾滋病防治工作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上海市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282例,较去年同期下降12.0%,艾滋病疫情持续维持在低流行水平。与此同时,全球首款长效艾滋病预防药物来那卡帕韦(Lenacapavir)展现出接近100%的保护率,为艾滋病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在这些积极进展的背后,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仍有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新增感染者130万,63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在中国,截至2024年6月30日,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总数达1,329,127例,青年学生群体感染率持续上升,2023年新增病例达3010例。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社区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凭借深入人群、灵活创新的优势,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创新实践:互联网+防艾新模式
社区组织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创新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以淡蓝公益为例,该组织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和技术创新,持续探索“互联网+HIV防控”相关实践。自2019年上线至今,已面向千万级用户分享男性健康、HIV预防知识,并为数百万用户提供HIV咨询服务。荷尔健康业务负责人李响表示,为了帮助医生群体等专业人士更好地帮公众解决相关问题,荷尔健康还将推出“千医计划”,拟邀请1000名以上医生加入,通过临床案例分享、预防知识科普培训、内容共创等多元方式,为医生群体赋能。
精准干预:聚焦特定人群
社区组织在特定人群干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针对跨性别者这一高危人群,社区组织通过同伴教育、外展服务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上海市,各区、以及卫生健康、疾控预防控制、文化旅游等部门持续开展安全套推广使用,在酒店宾馆、娱乐场所、公厕浴室、白领公寓、大专院校等投放安全套20余万只。与本市社会组织合作,在娱乐场所、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等场所,开展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动员检测等干预活动。同时,持续健全优化艾滋病暴露前后干预服务网络,艾滋病暴露前后预防性治疗门诊从2023年的5个区7家,增加至目前的14个区28家,其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分院(同济大学校医院)为国内首家在高校设立的艾滋病暴露前后预防性治疗门诊,更加便捷、规范地提供暴露前后干预服务。
数据驱动:提升防治效率
社区组织在数据收集和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例如,建议建立统一的艾滋病防治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社区组织还建议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消除感染者就医和检测的顾虑。
挑战与展望
尽管社区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资金短缺、人力资源不足、社会歧视等问题制约了社区组织的发展。此外,针对特定人群的干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跨性别者、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中。
展望未来,社区组织将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组织将能够更精准地定位目标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随着社会各界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区组织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为终结艾滋病流行做出更大贡献。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关注和支持社区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努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终结艾滋,共享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