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民:保护福建土楼刻不容缓!
黄汉民:保护福建土楼刻不容缓!
“福建土楼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近日,福建土楼专家黄汉民再次发出呼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然而,这位长期致力于土楼研究的专家却对非世遗土楼的保护现状深感忧虑。
非世遗土楼: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山区,包括客家土楼、闽南土楼和粤东北土楼。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6座土楼仅占普查总数的1.5%。这意味着,还有大量非世遗土楼面临着保护困境。
“这些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土楼,很多都处于闲置荒废甚至坍塌的状态。”黄汉民表示,虽然部分土楼已得到保护和修复,但仍有大量土楼亟待关注。据统计,漳州地区除20座世遗土楼外,还有414座文物类土楼和1044座非文物类土楼。其中,不少土楼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有的甚至只剩下一堆废墟。
创新保护:微介入方式焕发新生
面对严峻的保护形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黄汉民合作,探索出一条创新的保护之路。2022年,他们选取了7座不同类型、残败破损的土楼,开启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
“我们采取微介入方式,即仅对土楼现存建筑进行局部修缮,而非完全复建,同时为已坍塌的部分提供丰富的空间变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介绍说,例如在华安县的启丰楼,一、二层被改造成以畲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非遗展示空间,顶层则改为居住使用。入口处的倒塌墙壁经加固后,开放为观景平台。
这一创新性的保护方式得到了国际认可。2023年11月,该项目在法国巴黎建筑与遗产城博物馆展出,7件大型土楼建筑模型和影像向世界展示了福建土楼的活化利用成果。巴黎建筑与遗产城博物馆建筑创新部主任弗朗西斯·朗伯特评价道:“土楼的建筑材质、技术和文化内核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应当传承下去而不是成为历史的废墟。”
意大利经验:为文化遗产注入时代感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意大利的经验值得借鉴。作为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国家,意大利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为其注入时代感,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理念,让土楼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要成为当代生活的一部分。”黄汉民表示,土楼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让土楼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来展望:多方合力共促保护
目前,福建土楼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村民参与度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保护福建土楼,需要政府、专家、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黄汉民建议,应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基层保护者的作用。此外,还要处理好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福建土楼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土楼,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