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收视率逆势上扬,新媒体时代如何续写辉煌?
春晚收视率逆势上扬,新媒体时代如何续写辉煌?
随着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的圆满落幕,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全媒体累计触达168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8.31%;新媒体端直点播收视次数28.17亿次,同比增长6.9亿次。这些数据不仅打破了历史纪录,更折射出春晚在新媒体时代焕发的新活力。
在新媒体平台的激烈竞争下,春晚正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挑战。今年,阿里巴巴、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小红书和抖音等互联网大厂纷纷与央视春晚达成合作,以全新的方式参与这场全民盛宴。
阿里巴巴时隔7年重返春晚舞台,拿下了“独家电商互动平台”和“云计算AI独家合作伙伴”两个重要角色。淘宝推出“许愿领红包”活动,吸引1亿网友参与;阿里云则运用通义大模型AI技术,为观众呈现科幻电影般的“子弹时间”特效,将武术表演《笔走龙蛇》的精彩瞬间定格成3D立体画面。
B站首次成为春晚独家弹幕视频平台,将年轻人喜爱的弹幕文化融入春晚观看体验。虽然预制弹幕引发了一些争议,但这种尝试无疑为传统晚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小红书则延续了去年的《大家的春晚》独家直播节目,通过7小时不间断直播,让观众得以一窥春晚幕后故事。
面对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春晚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创新节目形式。据统计,2024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2.32亿,其中短视频平台贡献了近半数的时长增量。春晚通过引入XR、裸眼3D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一系列令人惊艳的视觉盛宴。
在舞蹈《幽兰》中,演员们用灵动的舞姿诠释兰花的高雅格调;在《岁月里的花》节目中,阿里云通义万相的图像风格化技术将舞台画面转化为静态油画,为观众带来虚实交融的视觉体验。这些创新尝试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此外,春晚还通过“开门办春晚”的理念,邀请普通民众参与演出,让这场文化盛宴更加贴近百姓生活。重庆、武汉、拉萨、无锡等地分会场的设置,更是将春晚的欢乐氛围延伸至祖国的大江南北。
尽管新媒体平台的崛起给传统电视节目带来了挑战,但春晚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个文艺演出,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正如一位观众所说:“无论在哪里,看春晚都是我们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未来,春晚需要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要坚守文化根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创新,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只有这样,这台承载着中国人共同记忆的晚会才能历久弥新,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