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东北振兴
辽宁大学: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东北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在两会上提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辽宁大学计划加强经济学学科建设,同时补足理工科学科短板,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余淼杰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正努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高等学府,辽宁大学正积极发挥其学科优势,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学科优势:理论支撑与人才保障
辽宁大学在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A类建设中,共有4个学科入选,这些学科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密切相关。
工商管理学:作为辽宁省首轮“双一流”建设A类学科,该学科立足东北,面向国际,致力于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东北振兴的高端智库。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中,工商管理学可以为企业创新管理、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经济学:这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聚焦中国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新发展等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理论经济学可以为政策制定、产业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统计学:拥有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研究方向涵盖数理统计、经济统计等,在时间序列分析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统计学为新质生产力的监测、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
环境科学与工程:首次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以矿山生态环境安全技术等研究见长,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体系。在绿色低碳这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实践探索:从理论到应用
辽宁大学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具备优势,更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成果。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校积极搭建各类科研平台,与企业、政府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例如,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科技创新园区,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载体。
产学研合作:辽宁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这些合作项目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创新,也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了实践平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未来展望: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辽宁大学正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同时补足理工科学科短板。
学科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强化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同时加大对理工科专业的投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学校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校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科研创新:学校将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学校将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结语
辽宁大学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为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辽宁大学将继续秉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使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