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响彻天,饺子飘香迎新春
威风锣鼓响彻天,饺子飘香迎新春
2025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新春佳节。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春节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从街头巷尾的威风锣鼓到家家户户的团圆饺子,传统与创新交织,共同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春节序曲。
威风锣鼓:穿越百年的文化传承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一场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正在上演。来自五〇团夏河镇的威风锣鼓队,身着统一服装,高举旗帜,排开八字形。随着指挥郭少莉一声令下,鼓手们敲响了大鼓,鼓声阵阵,展示出决胜千里的战斗豪情。这场表演,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精神的诠释。
威风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据记载,侍王李世贤率军驻扎溧阳戴埠镇时,组建了吹打乐队。这支乐队不同于普通的民间乐队,它的节奏更加明快激昂,专门用于鼓舞士气。每当将士出征,乐队就会敲响战鼓;当将士凯旋,乐队则会敲起小锣小鼓夹道欢迎。这种独特的军乐形式,后来被称为“威风锣鼓”,并逐渐流传到民间。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独特,由锣、鼓、镲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讲究配合默契。在郭少莉的带领下,五〇团夏河镇的威风锣鼓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300余人的社火表演队。他们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表演形式,还不断创新,加入了舞龙、舞狮、腰鼓、秧歌等民俗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饺子:舌尖上的春节记忆
如果说威风锣鼓是春节的“听觉盛宴”,那么饺子无疑是春节的“味觉记忆”。在中国北方,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传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饺子形似元宝,象征着财源滚滚;包饺子的过程,更象征着家人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2025年的春节,饺子被赋予了更多创新的表达方式。在北京台春晚的舞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千人饺子宴”正在上演。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百姓齐聚一堂,共同包制象征团圆的饺子。晚会现场甚至在演播室垒起了两个灶台,让演员和观众可以现包、现煮、现吃饺子,感受最地道的年味。
更有趣的是,晚会还设计了一个“世界饺子宴”的环节,邀请外国朋友品尝世界各地的饺子美食。通过这个环节,观众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饺子的食物,这不仅体现了饺子文化的普遍性,也展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
饺子的馅料也充满了创新与巧思。除了传统的猪肉大葱馅,人们还开发出了香菇胡萝卜馅、韭菜鸡蛋馅、芹菜虾仁馅等多种寓意吉祥的馅料。每一种馅料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香菇象征福气,韭菜寓意久财,芹菜谐音勤财,玉米象征丰收……
传统与创新:春节文化的永恒主题
威风锣鼓和饺子,一动一静,一咸一淡,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春节记忆中最深刻的符号。它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这个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威风锣鼓从军中战鼓演变为民间艺术,饺子从简单的食物变成承载祝福的文化符号。这些变化,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正如北京台春晚总撰稿王寅所说:“中国人过年过节吃饺子,同时也是表达祝福和交流的愿望。”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让我们在威风锣鼓的激昂节奏中,在热腾腾的饺子香气里,共同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