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关注心理健康,助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国际残疾人日:关注心理健康,助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增强残疾人领导力,共创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在关注残疾人权益和福祉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据统计,残疾人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包括抑郁症、哮喘、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是非残疾人的两倍,卫生资源获取难度更是非残疾人的6倍。因此,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残疾人心理健康现状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上,多位专家就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社会心理服务进行了经验分享。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世彩指出,残疾人心理健康工作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研究,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璇分享了听障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强调需要搭建一座爱心桥,让听障人士不再感到身处“孤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视障康复中心王鑫博士则探讨了视障群体的心理状况及康复,提出需要创建专业的服务视障人士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
心理疏导方法与建议
针对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通过接受系统心理干预,帮助残疾人逐渐适应生活变化,形成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
建立相关人员协助支持系统:家庭成员、同事等密切接触者的态度对残疾人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需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里问题,解除心理压力,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心理医生需要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
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发挥社区中有关专家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运用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心理治疗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改善非适应社会的行为,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
成功案例:密歇根州立大学BOSS项目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BOSS项目为残疾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职业准备方案。该项目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期10周的工作体验和15周的职业技能课程。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提升职业技能。
BOSS项目的效果得到了积极反馈。许多参与者在完成项目后,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就业市场,有些甚至在实习结束后被直接雇佣。这一项目不仅为参与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职业发展的大门,也为其他高等院校和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呼吁与展望
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帮助残疾人克服心理障碍,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残疾人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