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绅笔下的农民辛酸史:从《悯农》到权力的扭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绅笔下的农民辛酸史:从《悯农》到权力的扭曲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05135620_120783251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ILQI7905419N70.html
3.
https://www.sohu.com/a/851213983_121144215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8ESQIP0552XHZR.html
5.
http://finance.sina.com.cn/cj/2024-08-21/doc-inckmmvu2369702.shtml
6.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273952
7.
https://m.qidian.com/ask/qpeskzfgtvx
8.
https://haitang.app/works/11003/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6/21/55790485_1138674970.shtml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四句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它们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农民的辛劳,更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李绅,字公垂,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曾任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父亲也担任过县令。然而,李绅幼年丧父,家道中落,6岁时便随母亲漂泊,亲身体验了生活的艰辛。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悯农》奠定了情感基础。

《悯农》创作于公元809年,正值唐宪宗元和年间。此时的唐朝,虽然表面上国力强盛,但内部矛盾重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李绅通过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生动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正午时分,太阳最为毒辣,农民却不得不在田间劳作,汗水滴落在泥土中,与大地融为一体。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农事劳动的艰辛,更体现了农民为生活所迫的无奈。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人以反问的方式,提醒人们思考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这不仅是对农民劳动的赞美,更是对社会上不珍惜粮食、不知稼穑之艰难的人们的警示。

然而,李绅的悯农情怀并非仅仅停留在诗歌创作上。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在未得势时就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常称农民为“叔叔”。这种对农民的尊重和同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李绅的《悯农》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道:“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锄禾日当午’云云,诗之所以难得也。”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更是感叹:“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

然而,近期有专家对《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提出质疑,认为这不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现代农民会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时间进行劳作,避免在正午时分耕作。因此,建议将这首诗从课本中剔除。

这种观点引发了广泛争议。事实上,《悯农》作为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歌,其价值并不在于描述现代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正如范摅在《云溪友议》中所说:“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悯农》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劳动者的尊重,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粮食,感恩每一份食物背后的努力与汗水。正如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所说:“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然而,李绅的悯农情怀与其后来的仕途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云溪友議》记载,李绅在未得势时与李元將交情深厚,稱他為「叔叔」,而當他飛黃騰達後,李元將為討好李紳,自降輩分稱自己為「弟」和「侄」,李紳卻不高興,直至他自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答應。此外,李紳更六親不認,對同科進士崔巡官毫不顧念舊情,當崔的僕人與市民發生衝突,李紳不僅將僕人與市民嚴懲,還把崔巡官打了20杖,也讓他為官時的「酷虐」方式也相當出名。李紳任尚書時,因有人未避讓其車隊而被抓,對方一句「某勤政樓前,尚容緩步,開封橋上,不許徐行?」難道「汴京大於帝都?尚書尊於天子?」發現那人是皇族後,非常驚恐,立即放人。李紳任淮南節度使時苛政壓民,徵收重稅、懲治百姓,逼得許多農民逃離家鄉,當屬下勸諫時,李紳不以為意,輕蔑地說,「秕糠隨流者不必報來」。李紳當上大官後更花天酒地、浪費食物,沉溺於奢華生活,飲食極度浪費,一頓飯要糜耗百貫,相當於如今數萬元,他愛吃雞舌,其他部位全棄,常為一餐宰殺上百隻雞,後院堆滿雞隻屍體。李紳家中養有大量妓妾,劉禹錫曾作詩諷刺其奢靡行徑。李紳死後還因「吳湘案」身敗名裂,會昌五年(西元845),擔任淮南節度使的李紳接到舉報,稱揚州江都縣尉吳湘犯下貪汙、強搶民女等大罪,於是他下令處決吳湘,直到他去世一年才揭露真相,發現是一起冤案,朝廷當即下令將李紳家族「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這一事件使李紳生前的名聲和地位一夕間化為烏有,也禍及子孫。

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沦丧,更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悯农情怀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诗篇中,更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李绅的《悯农》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看到了一个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正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