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家揭秘:滑坡背后的真相
地质专家揭秘:滑坡背后的真相
2024年7月,尼泊尔发生一起严重山体滑坡事件,两辆大巴被冲走,60多人下落不明。这起悲剧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滑坡这一自然灾害的关注。滑坡不仅在尼泊尔频发,在全球多地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滑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类型?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监测这种灾害呢?
滑坡的地质成因
滑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地质、气象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地质条件是滑坡发生的基础。当山体由松散的岩石、土壤或易于风化的岩层组成时,其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动。此外,地形的陡峭程度也是重要因素,坡度越大,重力作用下的下滑力越强,滑坡风险越高。
气象因素,尤其是降雨,是诱发滑坡最常见的自然因素。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会使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滑坡体的下滑力。融雪、冻融作用以及地下水位上升等也会对山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人类活动则可能加剧滑坡风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理的开挖、爆破、堆填等工程活动会破坏山体原有的平衡状态。过度砍伐森林、破坏植被会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增加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滑坡的主要类型
根据发生机制,滑坡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滑动、倾倒、坠落和流动等类型。
滑动型滑坡又可分为平移式和旋转型。平移式滑坡通常发生在岩体中已存在的非连续面上,如法国吕克市镇的滑坡事件,因河流侵蚀坡脚引发。旋转型滑坡则发生在轴对称表面,滑动面呈圆弧状,如法国昆布兰市镇的滑坡案例。
倾倒型滑坡发生在特定岩体的非连续面与边坡临空面的组合处,可能形成大型滑坡体。坠落型滑坡则常见于陡峭的悬崖或边坡,以自由落体或回弹方式运动。
滑坡的预防与监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滑坡的预防和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基于星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边坡灾害监测系统,通过无人机和相机采集图像,结合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实现对边坡稳定性的快速评价。
智能化交通数据监测系统利用路测毫米波移动式雷达测速仪和夜视监控设备,实时监测车流运行速度。BIM+Vissim交通仿真建模则通过构建互通的BIM模型,联合交通仿真软件模拟车流实际运行轨迹。
此外,还有雨量计监测、水泵自动化监测平台、泄水管自动监测和疏通系统等创新应用,这些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
专家建议:预防与监测是关键
湖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璨指出,面对滑坡灾害,预防和监测是最重要的环节。山区居民应增强防灾意识,关注天气预报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避免随意开挖坡脚、堆弃土石,建房选址要远离滑坡体和高陡斜坡。
在灾害发生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遇到山体滑坡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向滑坡两侧方向逃离,切勿迎着滑坡向上跑或顺着滑坡方向前进。撤离到安全地带后,要迅速报告当地政府,以便得到及时救援。
王璨还强调,地质灾害防治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全天候监测,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居民提供充足的应对时间。
滑坡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监测手段,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了解滑坡的成因、类型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自然威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