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塘社区:小蘑菇撑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二塘社区:小蘑菇撑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泰州市姜堰区梁徐街道二塘社区,一个普通的农村社区,正在通过食用菌菇产业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产业振兴:小蘑菇撑起大产业
走进二塘社区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进行赤松茸种植。他们将赤松茸菌棒掰成鸡蛋大小的菌种块,以15厘米的间隔点播在菌床上,再覆盖一层约13厘米厚的基料,为菌种盖好“保暖被”。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蕴含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智慧。
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更重要的是,它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播种后45天至60天即可出菇,一次出菇量约100斤,一批次产量可达3000斤。今年,二塘社区种植了2亩赤松茸,预计可为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3万元。
技术创新:校地合作注入科技力量
二塘社区的食用菌菇产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离不开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胡雪峰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社区积极对接这一高水平科研团队,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胡雪峰教授团队在食用菌种植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定期到二塘社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校地合作模式,为二塘社区的食用菌菇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模式创新:“合作社+”模式激发活力
二塘社区采用“合作社+”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这种模式以合作社为核心,将农户、技术团队和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在这一模式下,合作社负责统筹规划和市场对接,农户负责具体生产,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这种分工协作的机制,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销售渠道的畅通。同时,合作社还吸纳社区10多名农民就近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成效与展望: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二塘社区的食用菌菇产业已经初见成效。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带动了农民就业,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一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二塘社区党总支书记申太国表示,社区将坚持党建引领,以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为目标,陆续引进更多类型菌种,以点带面鼓励更多居民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利用自家闲置房种植食用菌,扩大规模,增加村民收入,努力把食用菌产业做成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二塘社区的实践证明,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可以有效激活农村资源,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这一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