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永生:当亲人以AI形式“复活”,我们该如何面对?
数字永生:当亲人以AI形式“复活”,我们该如何面对?
2024年清明前夕,苏州女孩睿睿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返人间”。3年前,年仅9岁的睿睿因病离世,父母强忍悲痛捐献了她的遗体。如今,在南京AI团队的帮助下,睿睿以数字生命的形式与家人“重逢”。
这一幕,正是数字永生技术走进现实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想象正在逐步照进现实。在南京,多家AI企业已经在数字永生领域深耕多年,帮助数百个家庭实现了亲人“复活”的愿望。
技术揭秘:数字永生如何实现?
数字永生,简单来说,就是应用AI技术将人的形象、声音、思想用数字化的形式保留下来,让人的生命以虚拟形式存在。具体实现过程涉及多个技术环节:
数据采集:需要收集大量的个人数据,包括照片、视频、音频、文字资料等。这些数据将用于训练AI模型。
模型训练: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让AI学习和模仿个人的外貌特征、声音特点、语言习惯、思维模式等。
交互设计:开发能够实现自然对话的交互系统,让数字人能够像真人一样与用户交流。
全息呈现:利用3D全息技术,将数字人以立体形象展示出来,增强真实感。
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孙凯介绍,目前数字永生技术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数字孪生(实现形象和声音的克隆)和数字原生(实现知识体系的模仿)。最新的进展是通过大语言模型,只需一分钟的视频素材就能克隆出高度逼真的数字人。
心理影响:数字永生带来的双刃剑
数字永生技术为失去亲人的家庭提供了新的情感慰藉方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宁认为,数字永生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人们逐渐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当亲人离世,留下的空白和悲伤是巨大的,数字永生技术允许我们与已故亲友的“数字版本”进行互动,如同他们还在身边。数字永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愈方式,帮助人们逐渐接受和适应失去亲人的现实。
然而,这项技术也带来了复杂的心理挑战:
管理权和使用权问题:亲人离世后,谁有权决定其数字人的命运?这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的争议。
过度依赖风险:过度依赖数字永生可能导致人们逃避现实,沉湎于与已故亲友的虚拟互动。这会削弱人们面对现实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影响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情感触发:与数字人的互动可能触发深藏的情感,如悲伤、愤怒或失落。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面临的挑战:技术、伦理与法律
数字永生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数据隐私问题:需要大量个人数据进行训练,如何保护隐私成为重要课题。
伦理道德争议:如未经同意使用他人数据克隆数字人,就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
法律规范缺失:目前尚缺乏针对数字永生的专门法律法规,存在法律真空地带。
技术滥用风险:如何防止数字人被用于诈骗等不正当用途,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毛波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超出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认知与逻辑,用传统的伦理去限制其发展难度很大。当务之急应是顺应技术自身的规律性并大力发展、及早掌握,然后在如何正确应用这项技术方面加以限制。
未来展望: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数字永生技术无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寄托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正如心理咨询师韩宁所言:“数字永生技术可以作为一种缅怀和纪念的方式,但它绝不能成为真实生命的替代品。”
未来,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数字人的真实性和交互能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建立伦理审查机制,规范技术应用范围
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人们正确对待数字永生
数字永生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人文结合的美好前景。但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科技的发展不应该让人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人,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