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1941年1月25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潘家峪村遭遇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3000多名日军和伪军包围村庄,将1500多名村民集中到西大坑后又驱赶到潘家大院,用机枪射杀并纵火焚烧。这场惨案造成1230名无辜群众遇害,其中658名是妇女儿童,全村几乎被烧毁殆尽。
为了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自1952年起,地方政府和潘家峪村民开始修建纪念馆。如今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不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处集遗址保护、历史展示、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纪念设施。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潘家峪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几个大字。碑身后的纪念馆主体建筑采用灰色调,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沉重的历史。
纪念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将参观者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展厅中央,一座大型雕塑再现了当年日军暴行的场景,雕塑中,村民们或抱头躲避,或奋力反抗,表情痛苦而坚定,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除了静态的展品,纪念馆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技术还原了惨案发生时的场景。在专门的展厅内,当灯光渐暗,四周响起枪声和哭喊声时,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亲身体验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他们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每次讲解完,看到参观者们眼含热泪,我都会感到一种使命感。”一位讲解员说,“我们不仅要讲述历史,更要让这段历史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纪念馆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比如,与高校合作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文明旅游宣传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纪念馆的教育形式,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段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许多当年惨案的幸存者及其后代,纷纷捐出家中的老照片、旧物件,为纪念馆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展品。这些展品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如今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它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正如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站在纪念馆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