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王府:天津五大道上的百年传奇
庆王府:天津五大道上的百年传奇
在天津五大道的繁华街巷中,有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建筑——庆王府。这座始建于1922年的府邸,不仅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建筑,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一段传奇的开始
庆王府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55号,原为清宫大总管小德张(张兰德)督建的花园住宅。小德张自幼家贫,入宫后凭借聪明才智成为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并在宫中积累了大量财富。1912年,随着清朝覆灭,小德张离开皇宫来到天津,开始了他的“寓公”生活。
1922年,小德张选址英租界剑桥道(今重庆道),亲自设计并督建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一年后,清室第四代和硕庆亲王载振看中了这座宅院,用郑州道空宅基地和北马路浮房置换而来。1924年,随着溥仪被赶出皇宫,载振也举家迁居天津,这座宅院正式成为“庆王府”。
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
庆王府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主体为楼房四合院,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外墙采用西洋建筑手法,如璧柱式拱券大门,而券脸正中的券心石则与天津老城里鼓楼一模一样,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巧妙结合。
步入府内,四面楼房围合的天井架设着天津特色的高侧窗罩棚,形成一处宽敞明亮的厅堂。厅内设置可拆卸的戏台,供娱乐、聚会和宴饮使用。厅堂装修多用传统木雕和彩色玻璃,古色古香,颇具皇家气派。
细节之处更见匠心:门窗玻璃上刻有“壬戌仲秋伴琴主人”,这是小德张的雅号;六菱形琉璃柱从北京运来,黄绿蓝三色琉璃砖彰显皇家血统;三楼东西两侧房间的双面透雕楠木落地罩和垂楣罩,工艺精湛,堪称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九、十八等数字在当时只可皇帝使用,所以大门前宝塔式的台阶只有十七级半,这种巧妙的设计既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又不失礼制。
历史的见证与传承
1947年,71岁的载振在庆王府病故。随后,这座王府经历了多次变迁:1949年天津解放后,军管会接管了王府;1950年起,这里先后成为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的办公地点。
1991年,庆王府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认定为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2010年6月,按照“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工作部署,庆王府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整修工作。
整修过程中,庆王府的建筑安全性能得到全面提升。室内被覆盖多年的珍贵壁画和彩绘,通过数十次剔、擦和清洗工艺,得以部分珍贵保留。庆王府的水刷石外檐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砂岩清洗注射法进行清理,破损部分严格按照材料配比表进行修补,使修缮后的墙面不但显现出原有的肌理色彩而且达到了高度的协调统一。庆王府主楼木门上原有的装饰油画,历经时代的更迭已经难以看到最初的画面,经过专业机构历时一年的修复,重现了昔日光彩。同时,庆王府在整修过程中针对小五金、部分木构件等缺失和无法修复的部分进行了适度添配。室内被覆盖多年的珍贵壁画和彩绘,经过特殊处理得以重现。
如今的庆王府,不仅恢复了餐饮、会客、多功能厅等历史功能,还增加了文化展示、建筑展示、商务会议和游客服务、休闲等功能。自运营以来,庆王府已承接天津夏季达沃斯、国际行动理事会第30届年会等百余场大型接待活动,并举办了庆王府油画修复研讨会、洋楼故事讲堂等数十场历史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着历史风貌建筑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作用。
旅游贴士
庆王府现作为精品文化旅游区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这座百年建筑的魅力。建议参观时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建筑细节:仔细观察门窗玻璃上的雕刻、六菱形琉璃柱以及楠木落地罩等细节,这些都体现了建筑的精良工艺。
历史故事:了解庆王府背后的历史变迁,从一个小太监的私宅到王爷的府邸,再到如今的文化地标,每一段历史都值得细细品味。
文化活动:关注庆王府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如油画修复研讨会、洋楼故事讲堂等,参与其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天津的历史文化。
最佳参观时间:建议选择工作日参观,避开周末和节假日的人流高峰,可以更安静地欣赏建筑之美。
庆王府不仅是天津五大道上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