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预警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暴雨预警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2025年,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将更加严峻。根据最新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共同推动,全球地表温度将持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其中,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为突出。面对可能到来的暴雨威胁,我们该如何做好准备?
暴雨预警:四级标准,逐级提升
暴雨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发布的预警信息,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级,预警强度逐级增强。
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此时应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驾驶人员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
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此时需加强防范,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此时应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需采取最严格的防范措施,包括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加固或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
暴雨之殇:近年灾害案例回顾
近年来,暴雨引发的灾害屡见不鲜,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据统计,2020年至今,全国暴雨洪涝灾害受灾总人次已超过两亿,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性暴雨高达171次。仅今年上半年,区域性暴雨就已经发生19次,强降雨过程频繁、强度大、极端性明显。
以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为例,这场罕见的极端天气导致30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37亿元。2023年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中,暴雨洪涝灾害就占据了其中3个席位,远超地震、干旱、风雹等其他自然灾害。
暴雨不仅带来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例如,2024年7月,陕西宝鸡因连续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淤泥堆积、河水漫堤、车辆被淹,部分群众被困。同年7月,四川雅安因暴雨突发山洪,通讯、道路、桥梁中断,造成14人遇难。
科学应对:个人防护与社会协同
面对暴雨威胁,科学应对是关键。个人防护方面,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要避开积水区和危险区域,不在变压器、大树或广告牌下避雨。驾车时要避开易积水路段,慢速匀速行驶。同时,要注意用电安全,离开室内时及时切断电源。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各地不断完善防汛应急预案,设立分级响应机制,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行动。同时,社会救援力量迅速增长,成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补充。据统计,全国已有1242家以“救援”为关键词的志愿服务组织,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共筑防线:全民参与防灾减灾
面对日益严峻的暴雨洪涝灾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升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和覆盖范围。同时,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防汛救灾工作,形成合力。个人则要提高防灾意识,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
随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到来,每一场暴雨都是对我们防灾减灾能力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携手共进,构建更加坚固、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守护我们的家园,共筑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