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专家推荐:暴雨后环境恢复指南
生态环境部专家推荐:暴雨后环境恢复指南
2023年7月,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房山、门头沟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城市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暴雨不仅导致城市内涝,还可能引发水体污染、污水处理设施受损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威胁。因此,暴雨后的环境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污水处理厂应急恢复措施
污水处理厂是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重要设施,暴雨期间容易受到冲击。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水中心副主任房怀阳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恢复污水处理厂功能:
清理设备与检查运行情况:暴雨过后,首先需要对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进行彻底清理,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重点检查进水口、格栅、沉淀池等关键部位是否被泥沙和杂物堵塞,及时清理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测试工艺流程:对污水处理的各个工艺环节进行测试,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沉淀、消毒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正常运转。如果发现工艺流程中存在异常,应及时调整和修复。
处理污泥:暴雨期间,大量雨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导致污泥稀释和流失。需要对污泥进行浓缩和脱水处理,恢复污泥的活性和处理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污泥的监测,防止二次污染。
修复损坏设施:检查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和管道是否因暴雨而受损,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完整性。
建立雨季污染防治机制:为了应对未来的暴雨,需要建立完善的雨季污染防治机制。这包括加强雨水和污水的分流管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建立预警系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城市内涝环境治理
城市内涝不仅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还会导致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内涝后的环境治理同样重要:
排水系统优化:检查和清理城市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管道畅通。对于易涝点,可以实施“一点一策”改造工程,通过建设雨水直排口、提升泵站能力等措施,提高排水效率。
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这不仅能减少内涝,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对受损的河流、湖泊和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自然调蓄功能。保护好城市的自然水系,使其在雨季发挥更大的调蓄作用。
垃圾清理:及时清理内涝后遗留的垃圾和污染物,防止其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加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垃圾堆积。
水体污染防控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及三项标准修改单,为水体污染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导:
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管理:严格执行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是对农药、柠檬酸、淀粉等行业的排放要求。确保工业废水经过有效处理后才能排放,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标准要求,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特别是对于可生化性好的废水,可以通过协商约定间接排放限值,促进资源化利用。
建立监测体系:加强对水体质量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建立预警机制,预防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
暴雨后的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治理措施和长期的预防机制,可以有效应对暴雨带来的环境挑战,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保障居民生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