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沟村:普宁古村落里的英歌传奇
泥沟村:普宁古村落里的英歌传奇
在广东省普宁市燎原街道,有一座被誉为“岭南第一寨”的古村落——泥沟村。这个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廿二年(公元1285年)的村庄,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祠堂文化著称,更是普宁英歌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泥沟村的历史与文化
泥沟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世祖至元廿二年(公元1285年),张氏翠峰公从福建省漳州府大菜园村南下入广东潮州府,后择普宁(时属潮阳县)泥沟乡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泥沟村青山环抱,村子西高东低,有条蜿蜒小河穿行其中,村子民居沿着河岸建起,在潮州方言中,“泥塗”和“塗沟”同义,这个村庄以此命名,得名泥沟村。
泥沟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广东揭阳普宁著名的侨乡、文化之乡和老苏区。泥沟村人自古勤奋好学,人才辈出,士子众多,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学府林立,是名副其实的“学校多过米铺”。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村,泥沟村先后有张声文、张声汉、张珂敏、张伯哲等21位革命先辈。泥沟村于1929年建立了首个党支部,1935年开办了群众学校,并成立了第一个共青团支部,为培养大批革命先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村孕育了张声文、张声汉、张珂敏、张伯哲等21位杰出的革命先烈。普宁县抗日救亡阵地和党组织革命活动据点旧址,即群众学校的所在地是泥沟村张氏族人的祠堂“九德祠”和“知本堂”,如今坐落于燎原中学校内,依旧保留着祠堂功能,展现着潮汕建筑的特色美学。
此外,泥沟村的祠堂文化昌盛,历代村民传承着尊老爱幼、教子孝孙的传统美德。祭祀祖先、感念祖德,是泥沟村的重要传统,祠堂遍布村庄,风格各异的宗祠公祠共有98座,其中颇具看点的当属张氏祖祠、许氏祖祠等,建筑装饰精美绝伦,可谓潮汕地区之瑰宝。
泥沟英歌:穿越百年的文化传承
英歌舞作为广东普宁的传统舞蹈,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取材源自梁山英雄乔装巧扮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和推崇,在民间广为流传。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群体舞蹈,多为青壮男子表演,表演者造型独特,队列变换多端,套式五花八门,舞蹈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呈现出威猛、雄浑、狙犷、豪迈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英歌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表演时,演员们会勾画不同的脸谱,按梁山好汉形象造型,着武士服,在锣鼓和螺号伴奏下,双手执短棒叩击起舞,极富节奏感的手舞足蹈,看得让人振奋人心,激情澎湃。
英歌舞分为慢、中、快板等不同的节奏,泥沟村的英歌舞属于中板,从字面理解,这主要节奏的不同。相对而言,快板英歌更能拱托氛围,带动情绪。每逢农历新年和民俗节庆,当地的英歌表演便迎来高峰,每次表演都是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现场锣鼓喧天,龙飞凤舞,喜庆热闹,特别有过年的味道。
传承与创新:英歌舞的新生
近年来,泥沟村在英歌舞的传承上做出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传承人张伯琪打破传统,建立了女子英歌队和少年英歌队。2004年7月,他带领的泥沟少年英歌队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CIOFF第三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比赛,荣获金奖;同年,到北京参加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年轻一代的加入为英歌舞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报道,不少英歌舞队员都是90后或00后。英歌舞队的教练表示,以前传承下来的招式比较简单,现在年轻人创新了新阵法、新招式。“现在创新的招式总共有10套左右,包括一个阵法,还有单打的、双打的和排兵布阵的。”
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英歌舞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它承载着潮汕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当今社会,英歌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英歌舞的火爆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今年2月至今,英歌舞表演在某应用中的搜索量同比上涨超千倍。另一方面,英歌舞的传承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来自广东普宁的南山英歌队受邀前往英国,在伦敦最古老的商业街伯灵顿拱廊上演激动人心的表演,吸引七十多万人围观。
英歌舞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发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正如一位英歌舞传承人所说:“传承离不开人,没有人,何谈传承发展?必须打破思维枷锁,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学习英歌。”正是这种开放和创新的精神,让英歌舞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你对古村落文化和传统民俗感兴趣,不妨来泥沟村一探究竟,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传承之美。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到古老的建筑和精美的祠堂,更能感受到英歌舞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你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