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公布重要发现:南阳方城八里桥遗址是拱卫夏王朝的南方区域中心城邑
“考古中国”公布重要发现:南阳方城八里桥遗址是拱卫夏王朝的南方区域中心城邑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发布了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最新考古进展,提出该遗址是为二里头王都提供资源转运与控制的重要枢纽,为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夏代的“一线”城市
八里桥遗址位于南阳市方城县赭阳街道程庄村,因潘河西岸的八里桥而得名。该遗址面积130万平方米,是夏王朝的区域政治中心,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墙垣、环壕等遗迹,出土有玉器、绿松石嵌片和铸铜相关的遗物,文化面貌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说明遗址所在的南阳盆地属于夏王朝的直接控制区。反映出夏王朝国家治理已出现都邑中心、区域中心和小型聚落等多层级结构。
八里桥遗址的“多网格”布局是其在考古发掘中展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该遗址的沟类遗存纵横交错,规划有序,将南部区域划分为相对完整的多个区块,这种布局与夏王朝中心的二里头遗址极为相似。
八里桥与二里头的结构性相似,体现了该时期城邑建设在规划上的高度组织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相关遗址“多网格”布局为研究夏朝时期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目前,在八里桥遗址已出土部分中,大型夯土建筑集中分布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1号夯土基址位于一处近长方形黄色夯土台基中部,整体为一处坐北朝南、四周有廊、前有庭院的大型建筑。主体建筑南北进深12米、东西宽31米,面积372平方米;南侧有2处门道,宽1.5米。2号基址位于1号基址东侧,两座基址东西并列,发现有柱洞,夯土状况与1号基址一致。
该夯土基址周围分布有形制规整的灰坑,出土较多完整陶器,制作精致,规格较高,多见磨光泥质黑皮陶,以酒器、食器、储藏器为主,以及涂朱石人头像、玉柄形器、绿松石等,时代与夯土基址一致,应当属于夯土建筑的祭祀坑。
在出土的部分遗址中,发现了极为丰富且种类多样的遗物。其中以陶器为主,包括各类夹砂灰陶、黑陶、红褐陶及精致的泥质陶;出土石器中,不但有石斧、石凿等生产工具,还发现了石钺等高等级物品;而玉器、卜骨、绿松石器等珍贵遗物的发现,佐证着当时八里桥区域处于南北方文化交流中的显著位置。
自古以来的交通要枢
八里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文化科研规划室副主任王豪表示,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支持下,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在八里桥遗址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王豪介绍说,八里桥遗址作为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探明有多条沟类遗迹将遗址南部划分为5个区域,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考古发掘显示,八里桥遗址形成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正是夏文化开始向外扩张的关键时期。夏文化越过方城垭口进入南阳盆地,兴建一大批二里头文化聚落,并在垭口附近建立大型中心聚落八里桥遗址用于对南方的控制,保障王都的安全,是夏王朝在关键时期关键节点设立的关键遗址。
八里桥遗址地处南阳盆地东北隅,扼守中原地区经南阳盆地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遗址既是南方铜矿、绿松石和朱砂等矿产资源进入王都地区的中转通道,也是夏王朝控制南方区域、保障王都安全的要地,是二里头王都资源转运与统治控制的重要枢纽。
相关专家团队认为,八里桥遗址的聚落布局严谨有序,功能区划明确,与二里头遗址遥相呼应,两者在陶器组合、器物形态乃至精神生活层面均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这不仅体现了古代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也彰显了夏代社会文化的辉煌成就。八里桥遗址的发现,无疑填补了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为现代人理解夏商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科研价值与文化意义均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