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抑郁症患者自我调整的四大方法
专家推荐:抑郁症患者自我调整的四大方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可主要导致情绪低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面对这一挑战,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林涌超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可被明确诊断并治疗的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抑郁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规律作息:情绪稳定的基石
研究表明,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对改善抑郁症状至关重要。林涌超主任建议,患者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开始入手,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还能让身体保持良好的节律性,从而促进情绪稳定。
积极思维:打破消极循环
抑郁症患者常常陷入消极思维的循环中。心理学家亚伦·贝克(Aaron Beck)提出了抑郁症患者的三种典型消极思维模式:
- 对自己的消极想法:如“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一文不值”。
- 对世界的消极看法: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忽视积极因素。
- 对未来的消极预期:认为未来没有希望,努力无济于事。
识别这些消极思维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治疗方法,患者可以学习如何挑战和改变这些消极思维,逐步建立更积极、现实的思维方式。
体育锻炼:自然的抗抑郁药
运动是改善抑郁症状的有效方式。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指出,定期运动能通过多种途径帮助缓解抑郁和焦虑:
- 释放内啡肽:运动能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快乐激素”,能提升情绪。
- 转移注意力:运动时的专注能帮助人们暂时摆脱烦恼,打断消极思维循环。
- 增强自信:完成运动目标能提升自信心,改善自我形象。
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无论是散步、跑步、游泳还是园艺,关键是坚持下去。
健康社交:情感支持的来源
北京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健康长寿》(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发表的研究显示,社交活动对预防抑郁症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研究发现,社交活跃的老年人抑郁症风险明显低于社交不活跃的群体。
然而,社交活动的缺乏和孤独感会显著增加抑郁症的风险。研究指出,即使在社交活动充分的情况下,强烈的孤独感仍能显著提高抑郁症的风险,显示出孤独感的独立影响。
专家建议,抑郁症患者应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聚会、兴趣小组等,同时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不仅能提供情感支持,还能增强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抑郁症的自我调整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耐心的过程。通过规律作息、积极思维、体育锻炼和健康社交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可以逐步改善情绪,重拾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如果症状严重,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