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拍卖会:如何鉴别恽寿平真迹?
中国嘉德拍卖会:如何鉴别恽寿平真迹?
2024年秋季,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幅恽寿平的《载鹤图及致王翚信札》手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恽寿平高超的艺术造诣,还因其传承有序而备受藏家青睐,最终以360,000港元成交。然而,在国内充斥赝品的拍卖市场上,如何准确鉴别恽寿平的真迹成为一大难题。
恽寿平(1633—1690),名格,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江苏武进人,是清初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与“四王”及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恽寿平的艺术造诣深厚,尤其以花鸟画闻名于世。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的独特技法,直接用色彩渲染成画,追求形似而不拘泥于此,兼具文人画的情趣与韵味。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著名的“常州画派”。
在山水画领域,恽寿平也颇有建树,其作品以神韵取胜,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他的代表作《瓯香馆写生图》展现了精湛的绘画技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明丽的设色,将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绘画理论上,恽寿平强调“脱尽纵横习”的高逸境界,主张“入古人法度中”而又能“洗发新趣”,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画家。
那么,如何鉴别恽寿平的真迹呢?首先需要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征。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法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没骨法”,这一画法的产生,引起宫廷贵族、朝野名流的竞相仿效,在常州一带甚是风行,开创了“没骨写生花卉”一派,即“常州画派”。
“没骨法”是“不用勾勒,则染色无所依傍”之法。恽寿平用色,既不是传统的写意平涂,也不是单纯地色彩渲染,而是对色、水、粉、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将成熟的山水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技法运用到“没骨法”花卉写生上来,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曲尽造物之妙”的效果。
“没骨画”最高妙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用水,这一点使恽寿平极大地发展了“没骨画”技法。他根据花卉的特性、生长季节和时间变化,恰当地用水晕的表现手法,从湿润到枯竭,将花卉的生长变化巧妙又恰到好处地描绘在画面中。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他的水晕方法使色与水交替晕染,浑然天成。水本无色,而在他的笔下,水能变成无数种颜色。恽寿平在题画中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其花卉写生正是在这个最难点上取得了突破。恽寿平的花卉画,还追求“笔不到处”的无色之色。
除了画风,题识和钤印也是鉴别恽寿平作品的重要依据。真迹往往有恽寿平的亲笔题识,内容多为诗词或创作心得,字体工整秀逸。常见的钤印有“寿平之印”、“正叔”、“南田草衣”等。此外,真迹通常有清晰的传承记录,历代名家的题跋和鉴藏印也能为作品的真伪提供重要线索。
然而,由于恽寿平作品的市场价值极高,赝品层出不穷。2019年,一套八开的恽寿平花卉册页在北京拍卖以7475万高价成交,创下其作品拍卖纪录。面对如此高昂的市场价值,藏家在购入作品时需格外谨慎,建议通过权威拍卖机构,并仔细比对画风、题识、钤印等细节特征。
总体而言,恽寿平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一代之冠”实至名归。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在市场上也展现出强大的投资价值。对于收藏者而言,掌握鉴别的关键点,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艺术品市场中,寻得真正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