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文化盛宴
北京春节: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文化盛宴
北京的春节,是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文化盛宴。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一系列民俗活动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庙会和花会,它们不仅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更是传承文化、凝聚亲情的日子。
庙会: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大年初一,北京各大公园和景区迎来了游客高峰。在颐和园、天坛、北海等12家市属公园,2.9万余盏红灯笼、近2000组中国结和道旗,营造出浓浓的喜庆氛围。游客们穿梭于各个景点,欣赏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节日盛景。
在第27届北京东岳庙庙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舞狮团队齐聚一堂,为游客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南狮北狮各展风采,锣鼓喧天中,狮头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低趴,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除了舞狮,庙会上还有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如京绣、拓印拓画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花会:乡村年味儿的生动诠释
正月初三,密云区穆家峪镇庄头峪村的花会表演拉开了序幕。表演者身着盛装,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敲锣打鼓,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而在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金钟总督老会正在上演,大筛、五虎棍、仙家老会等七档会轮番登场,百余名演职人员各展风采。
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密云区太师屯镇东田各庄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灯阵、花会、戏曲三者完美融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十几档花会在五面中幡的引领下,边走边演,最后以一场精彩的大戏收尾,让观众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流连忘返。
非遗元素: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2025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大公园和景区都加入了丰富的非遗元素。在紫竹院公园的非遗互动小市集上,剪纸、糖画、灯笼等传统手工艺人现场展示技艺,游客不仅可以观看,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过程,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非遗手工艺品带回家。
百望山森林公园则推出了“化腐为奇 艺韵自然”生态科普微展览,通过翰墨送福、福字拓印、种福庆春等活动,让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自然生态知识。这些创新性的活动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美食:舌尖上的春节记忆
春节期间,北京的传统小吃也迎来了销售旺季。在各大庙会和美食商圈,艾窝窝、糖葫芦、豆汁等传统小吃应有尽有。其中,艾窝窝作为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代表,以其软糯香甜的口感和美好的寓意,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据《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记载,艾窝窝最早是明朝宫廷中的御膳,后传入民间,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小吃。其制作工艺讲究,选用江米、冰糖、山楂糕等优质原料,经过蒸、揉、包、滚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洁白柔软的外皮,搭配酸甜可口的馅料,再加上那一抹鲜艳的山楂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份承载着北京人美好记忆的文化符号。
全城同庆:节日氛围无处不在
春节期间,北京的节日氛围不仅体现在各大公园和景区,更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北京的公交车厢和地铁站内,春联、福字、窗花和灯笼等装饰随处可见。北京公交集团在300余条线路的3000余节车厢内,精心布置了3.3万件“年味”装饰,让乘客在旅途中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地铁站内,乘客们驻足欣赏精美的春联和福字;公交车上,红灯笼和福字窗花交相辉映,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公交驾驶员和乘务员在始发站及重点大站为乘客送上新春祝福,让每一位乘客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025年的北京春节,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无论是热闹非凡的庙会花会,还是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亦或是香甜可口的传统美食,都在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在这个充满喜庆与欢乐的节日里,北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共同感受这份属于中国人的节日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