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台汉墓:铜奔马的传奇发现与艺术价值
武威雷台汉墓:铜奔马的传奇发现与艺术价值
1969年9月,甘肃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的几位社员在开挖战备地道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随着挖掘的深入,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文物逐渐显露出来。这匹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展翼疾飞的小鸟背上。这件后来被命名为“铜奔马”的文物,不仅成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成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
铜奔马出土于武威市北郊的雷台汉墓,该墓葬规模宏大,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为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墓中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9件铜车马仪仗俑,而铜奔马则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件。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其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展现了非凡的艺术魅力。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设计:奔马三足腾空,仅以右后蹄踏在一只展翅飞翔的鸟背上,既体现了马的迅疾,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和双翅扩大了着地面积,保持了重心的稳定,完美符合现代力学的平衡原理。
铜奔马的铸造工艺极为精湛。采用分范合铸技术,将马身、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造后再合铸成整体。为了增强支撑力,还在马腿内夹入铁芯,这在马臀上留下的两块锈蚀铁质垫片就是明证。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时光,铜奔马的色彩已随青铜表面的锈蚀而逐渐脱落,化身为一匹“绿马”,但其头部和背部残留的彩绘痕迹仍清晰可见,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关于铜奔马的名称和主人身份,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最初被命名为“马踏飞燕”,但也有学者提出“马踏飞隼”“天马逮乌”等说法。墓主人身份更是扑朔迷离,有东汉末年张掖郡官员、魏晋时期地方豪强,甚至“五凉”时期统治者等多种猜测。这些争议不仅增加了铜奔马的神秘色彩,也激发了更多研究兴趣。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2002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足见其珍贵程度。如今,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铜奔马真品会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则在库房维护保养,以确保这一国宝级文物能够长久保存。
从一件偶然发现的青铜器,到成为国家旅游标志,铜奔马不仅展现了汉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更承载了中华民族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武威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非凡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