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红团:非遗里的浓浓年味
莆田红团:非遗里的浓浓年味
在福建莆田,有一种美食,它不仅是餐桌上的甜点,更是承载千年文化的吉祥符号。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或是婚嫁、寿礼等喜庆场合,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或购买这种名为“红团”的传统美食。红团,这颗莆田民间的“吉祥明珠”,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莆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年传承:红团的历史渊源
红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关于红团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莆田林氏家族的善行故事:一位林氏老母亲乐善好施,常以红团济助饥民。一位化身为道士的仙人,连续三年每日向林母索要红团,林母始终慷慨给予,毫无倦色。仙人为之感动,指点林母在府后择一风水宝地安葬。果然,林家后代人才辈出,九个儿子皆中进士,官居刺史,由此开创了“九牧林”家族的辉煌历史。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红团的历史渊源,更赋予了它乐善好施、美德传承的文化内涵。从此,红团在莆田民间流传开来,成为逢年过节、喜庆吉日必备的吉祥食品。
精湛工艺:红团的制作技艺
红团的制作工艺独特且讲究,主要由皮和馅料两大部分组成。皮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需要将适量的温水加入糯米粉中,经过揉压均匀、拉成长条、切成小团块、压成薄饼形状等步骤。皮的厚薄适中,过厚会影响口感,过薄则容易破裂。
红团的馅料则根据个人口味分为甜咸两种。甜味馅料主要以绿豆馅和糯米馅为主,而咸味馅料则与咸肉粽相似,其中以糯米为主馅料,再加入虾仁、香菇、肉、花生等佐料进行调味。制作时,将馅料团成球状,用皮包裹后放入木质粿模中,印成上拱下平的球缺状红团,并印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及双孩儿、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样。最后,将印好的红团置于蒸笼内,用大火蒸煮约30分钟,便可呈现出红艳艳、香喷喷、亮闪闪的美观诱人景象。
吉祥象征:红团的文化内涵
红团在莆田民俗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形圆、色红、馅甜的形态特征,寓意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在莆田人的生活中,红团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吉祥的文化符号。
每年腊月廿六,莆田家家户户就开始制作红团,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合家团团圆圆。春节期间,红团是拜年送礼的必备佳品,亲朋好友间互赠红团,传递着美好的祝福。在婚嫁喜事中,红团象征着婚姻美满、早生贵子;在寿礼庆典中,红团寓意着长寿安康、福寿双全。红团上的福、禄、寿、囍、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寄托着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景。
活态传承:红团的非遗之路
2022年,莆田红团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传统美食正式进入非遗保护体系。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红团文化,莆田市荔城区的陈煌歆创办了“莆田红团传习所”。传习所不仅展示红团的制作过程,还定期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和研学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项传统技艺。
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红团小店常常排起长队,市民游客争相购买这一象征团圆美满的小甜点。陈煌歆表示,希望通过传习所这个平台,让红团文化得以传承,让这份传统美食焕发新的生机。
创新发展:红团的现代演绎
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红团也在不断创新。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一些商家推出了即食版红团,方便携带和食用。在包装设计上,红团也融入了更多时尚元素,成为广受欢迎的伴手礼。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红团已成为莆田重要的文旅商品。在各大景区和文化街区,红团与莆田其他非遗项目一起,共同展现着莆田的文化魅力。红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张展现莆田文化特色的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
从唐代流传至今,莆田红团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莆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莆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新时代,红团将继续传承创新,为莆田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