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登上2025春晚: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演绎
中国古建筑登上2025春晚: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演绎
2025年春晚的舞台上,中国古建筑元素以独特的方式亮相,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栋梁》节目中,以梁思成先生的古建筑测绘手稿为起点,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了中国古建之美,这一幕不仅给建筑人带来了温暖,更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魅力。
文化自信的展现
据悉,该节目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专家团队参与创作,是对该校八十余年坚持中国古建测绘工作的肯定。节目中展示了太和殿、鼓楼、南禅寺大殿等经典建筑的手绘稿,这些珍贵的测绘资料见证了中国古建筑的辉煌历史。
太和殿立面图
鼓楼剖立面图
南禅寺大殿剖面图
2025年春节是“春节”和“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晚舞台上的亮相,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行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中国古建筑登上了春晚,但建筑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筑生产活动中属于非常小众的类别,专业性极强。以节目中出现的“斗拱”为例,即使是建筑学子,能完全识别其构件的也为数不多。
目前建筑行业规模不断缩小,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然而,古建筑登上春晚对于提振整个行业的士气,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建筑行业需要正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AI技术的融合
2025年春晚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展示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秧BOT》节目通过机器人表演传统秧歌舞,展现了AI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应用。表演的机器人代号为Unitree H1,身高约1.8米,体重47公斤,拥有19个自由度和360N·m峰值扭矩,其在表演中展现的奔跑速度和全身动态协调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建筑行业如何拥抱AI?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统建筑行业过于依赖“老一代”的技术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建筑行业应该积极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用新技术来解决行业问题。
结语
中国古建筑登上春晚舞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回望往昔荣光的同时,建筑行业更应该着眼于未来,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