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高脂血症食养指南:八项原则助力科学降脂
国家卫健委发布高脂血症食养指南:八项原则助力科学降脂
近年来,我国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患病率高达35.6%,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高脂血症不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还会对视力和认知功能造成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发布了《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为高脂血症患者提供了全面的营养摄入建议。该指南提出了八项基本原则,涵盖了饮食调整的各个方面。
八项基本原则:科学饮食的基石
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脂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指南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的正常范围内。
调控脂肪,少油烹饪: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每日食用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内。
食物多样,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充足: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推荐食用鱼类、去皮禽肉和低脂奶制品。
少盐控糖,戒烟限酒:高盐、高糖饮食会加重心血管负担,应限制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同时,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改善血脂水平至关重要。
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
辨证施膳,中医调理:结合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提供个性化的食养方案。
监测调整,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可在两餐之间适量加餐,选择低脂、低糖的健康零食。
个性化食养方案:精准调理的关键
指南根据中医理论,将高脂血症分为六种类型,并提供了相应的食养方案:
痰浊内阻型:主要表现为身体肥胖、肢体沉重、头晕多眠等。推荐饮用三鲜茶(鲜荷叶、鲜藿香、鲜橘皮),有助于清热化痰。
痰瘀互结型:除肥胖外,还伴有胸痛、口唇暗紫等症状。建议食用海带绿豆水,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气滞血瘀型:常见症状包括胸胁胀痛、情绪低落等。适宜饮用山楂玫瑰花茶,有助于理气活血。
气虚血瘀型: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部刺痛等。推荐山楂甘草茶,有助于益气活血。
肝肾阴虚型:多见于中老年人,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适宜食用枸杞菊花茶,以滋补肝肾。
脾虚湿盛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推荐薏苡仁山药粥,有助于健脾祛湿。
饮食调整: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
在饮食调整方面,许多患者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只要少吃肉就能控制血脂,却忽视了过多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白面)也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正确的做法是在限制油脂摄入的同时,保持营养均衡,确保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此外,一些患者在发现血脂异常后,盲目服用降脂药物,而忽视了饮食调整的重要性。事实上,合理的饮食调整是控制血脂的基础,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替代健康饮食。
综合管理:饮食、运动与药物的协同作用
高脂血症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三管齐下。除了遵循上述饮食原则外,患者还应保持适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对于血脂水平严重异常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3个月后仍未达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为高脂血症患者提供了科学、权威的营养指导。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