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十年砥砺前行,“新高考”改革带来哪些变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十年砥砺前行,“新高考”改革带来哪些变化?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81862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这也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今年是新高考改革实施十周年,从2014年启动至今,除西藏和新疆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进入新高考时代。

6月7日,考生结束第一场考试后走出沈阳市第五中学考点。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新高考实施进度

批次
省份
启动时间
实施时间
选考模式
总成绩
第一批
上海、浙江
2014年
2017年
“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上海高考总成绩660分;浙江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二批
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2017年
2020年
“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其中海南高考标准分750分,公布出来的为综合分,总分900分。
第三批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北、江苏、辽宁、重庆
2018年
2021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四批
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
2021年
2024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五批
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内蒙古、青海
2022年
2025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从2021年开始,普通高中将开始使用新教材,202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将面临“3+1+2”高考新模式。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

  1. 取消文理分科 实施选科模式

新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3+3”或“3+1+2”的选科模式。“3+3”模式指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外,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3+1+2”模式则指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外,学生要在物理、历史中选择1科,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自主选择2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1. 等级赋分制

新高考规定的选考科目,考试成绩会根据原始成绩按等级进行赋分,这种赋分是据考生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非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

  1. 试题内容的变化

高考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更开放灵活。

  1. 招录方式的变化

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学生报考由侧重“学校”向“学校+专业”转变,考生志愿与录取更加精准地匹配,更多学生“录其所愿”。

  1. 综合素质评价

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可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

  1. 立德树人的导向

高考内容改革中立德树人的导向达到了制度化的水平,形成了系统化与有效的实现机制。

  1. 引导教学与服务选才的协调

高考作为衔接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机制,引导中学教育教学与服务高等学校选才的双重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

6月7日,考生在天津海河中学考点门外复习。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改革面临的挑战

虽然新高考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有专家分析,首先,由于选科模式的引入,部分学校和学生出现了“应试倾向”,即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等级赋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赋分的公正、公平和准确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省份、不同科目的赋分标准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赋分体系来确保赋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第三,在多元录取机制的推进过程中,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涉及到学生的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予考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加公平、多元、个性化的教育机会,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这场教育改革中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继续良性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