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宝丰银矿:从废弃矿场到文旅新宠
千年宝丰银矿:从废弃矿场到文旅新宠
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处见证中国矿业发展史的珍贵遗址——宝丰银矿遗址。这处横跨宋、元、明三朝的古银矿,曾是全国最大的白银矿区之一,年产银最高达44万两。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古矿场,经过保护与开发,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游客探寻古代矿业文明的绝佳去处。
千年银矿:从辉煌到沉寂
宝丰银矿的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据《八闽通志》记载,当时的宁德县十七都开设了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分别位于今周宁县七步镇郭洋村和李墩镇芹溪村。宝丰银场的开采工作持续了约100年,至南宋绍熙(1190-1194年)之后荒废。
明朝时期,宝丰银矿再度兴起。洪武十九年(1386年),当地民众请求重新开矿,并在当年向朝廷缴纳岁银36两。此后,银矿产量逐年增加,至宣德年间,福建浙江的课税增加到了原来的近20倍。然而,过度开采导致矿脉渐绝,民众疲惫不堪。正德三年(1508年),银税减少到1560两,两年后朝廷正式下诏彻底停止征收银矿课税,停止开采工作。
遗址重现:从遗忘到保护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组织地质队到宝丰银场考察,发现矿场还有可供开采的矿业资源。1984年,宝丰银矿主要部分芹溪银场遗址被发现,当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并将银矿遗址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2018年9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将银矿遗址以“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的名义列入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将宝丰银矿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遗址,同年12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将宝丰银矿遗址公布为省级矿山公园并启动建设,先后修缮了宝丰公馆、张彭八故居等建筑,建设了周宁古银矿遗址陈列展,2021年11月,周宁宝丰古银场矿山公园开园。
文旅融合:从保护到发展
如今的宝丰银矿遗址,已成为集古村探秘、户外拓展、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漫步于全长20公里的古道,感受古人采矿的艰辛;参观40多处冶炼遗址,了解古代冶炼技术;还可以在宝丰公馆遗址和张彭八故居,感受矿场管理者的生活气息。
最令人震撼的是220多口矿硐,它们分布在海拔约1500米的龙岗头山涧两侧,洞道错综复杂,大小不一,蜿蜒盘旋如同迷宫。矿洞内随处可见古人用烧爆法采矿留下的“银窝”,让人仿佛穿越回那段繁华的“白银时代”。
乡村振兴:从开发到致富
宝丰银矿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让这座千年古矿重焕生机,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1年,芹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古银矿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日益红火。
从遗忘到保护,从开发到致富,宝丰银矿遗址见证了中国矿业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如今,这座千年古矿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着属于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