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成新宠!江苏企业闪耀中国航展
低空经济成新宠!江苏企业闪耀中国航展
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江苏企业展示了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涵盖水陆两栖飞机、商业火箭、低空飞行管理平台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江苏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实力和潜力。
创新成果涌现,江苏企业引领低空经济新趋势
在珠海航展现场,江苏企业的创新成果令人瞩目。其中,道尼尔海翼有限公司展出的海星飞机和DS-2C飞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两款水陆两栖飞机不仅设计独特,更展现了江苏企业在低空飞行器领域的技术实力。
海星飞机是一款5吨级、一体式水陆两栖飞机,可广泛应用于商务通勤、旅游观光等领域。而DS-2C飞机则在2024年3月完成陆地首飞,9月成功水上首飞,展现了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会飞的船”还未上市就已收到东南亚、希腊等地客商的订单,预计明年完成取证后,年产能将达到48架。
在商业航天领域,东方空间和深蓝航天的表现同样亮眼。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火箭于2024年1月首飞成功,刷新了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该火箭采用全固体捆绑式设计,具备12小时内从库房到具备发射状态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发射灵活性。
深蓝航天则在可重复使用发动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自主研发的130吨级“雷霆-RS”液氧煤油发动机已完成半系统试车,计划于2026年首飞的星云二号大型运载火箭将采用11台该型发动机并联,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25吨。
政策支持加码,低空经济产业加速布局
江苏企业能够在低空经济领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无锡为例,该市发布了《无锡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技术创新、产业链构建、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根据规划,到2026年,无锡低空经济产值规模将突破300亿元,低空飞行总规模达30万架次,低空飞行器起降点数量达200处;到2035年,低空经济产值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低空飞行总规模达150万架次,低空飞行器起降点数量达400处。
目前,无锡已开放真高120米以下适飞空域约2640平方公里,获批真高300米以下空域约2800平方公里,开通低空航线32条,总长度1320公里。同时,多个低空经济产业园相继落地,总投资达50亿元,已吸引亿航智能、云圣智能等20个项目入驻。
产业生态完善,多方协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江苏通过建立低空经济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生态联盟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产业链构建方面,江苏已形成覆盖整机生产、分系统及材料、核心组部件、低空运营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同时,通过设立153亿元产业基金,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无锡与南航大、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建立低空经济产业人才联合培训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前景广阔,低空经济开启发展新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城市交通领域,低空飞行器有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在物流配送领域,无人机配送将大幅提升配送效率;在旅游观光领域,低空飞行器将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观光体验。
然而,低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低空空域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飞行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统一,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江苏企业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令人瞩目,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产业生态日益完善,低空经济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