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白塔:千年古迹的文化密码
南充白塔:千年古迹的文化密码
南充白塔,又名无量宝塔,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鹤鸣山上,是一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塔,不仅见证了南充的辉煌变迁,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研究唐宋过渡期珍贵遗产的重要实物例证。
历史渊源与建造年代
关于白塔的建造年代,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它建于唐代,也有观点认为是五代时期的作品。但根据西华师范大学教授李纯蛟的研究,这些说法均缺乏可信的史据。实际上,白塔的建造与宋太祖赵匡胤有着密切关系。
宋太祖开国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但四川地区纳入宋朝版图是在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以后。在此之前,四川仍属后蜀孟昶统治。因此,白塔不可能在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建造。合理的推断是,白塔建于乾德三年到五年之间(公元965-967年),目的是为宋太祖庆贺生日和庆祝南充新开“长春节”。
建筑特色与文物价值
南充白塔高37.1米,为13层仿木密檐式砖塔,塔身以白垩涂饰,呈现出独特的白色外观。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唐宋特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白塔的外部平面呈四方形,叠涩挑出的塔檐呈现反凹曲线,这种设计在四川地区的宋塔中十分少见。塔的内部结构复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一至五层为塔心室塔柱与实心塔柱结合,六至十层为空筒式,十一至十三层为实心。这种结构设计不仅体现了高度的工艺水平,也使得白塔在视觉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作为四川仅存的具有唐塔风格的五代至宋初砖构建筑,白塔对于研究唐塔向宋代过渡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是研究中国古塔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
名称演变与文化内涵
南充白塔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反映了其历史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演变。最初,它被称为“建隆万寿之塔”,这是它的本称,体现了为宋太祖庆贺生日的政治功能。南宋理宗时期,白塔改名为“玉龙万寿之塔”,这与曾在果州做过宋朝团练使的赵昀有关,旨在彰显南充人杰地灵。
明朝世宗时或之前,白塔被称为“白石塔”,这一名称可能与塔的白色外观有关。明朝思宗时或之前,它又被称为“无量宝塔”,这一名称具有宗教意味。自明末清初以来,白塔的名称逐渐简化为“白塔”,这可能源于“白石塔”的省称,也与塔身使用白色石灰涂料的外观特征相符。
白塔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其功能从政治性、宗教性向大众文化转变的过程。它不仅是南充的地标性建筑,更成为了当地文化的象征。
文化地标与保护现状
白塔所在的鹤鸣山(又称白塔山)由两座连体小山构成,北向为大云山,南向为鹤鸣山。鹤鸣山的得名与唐代南充民女谢自然飞升的传说有关,这一传说在清代《顺庆府志》中有记载。白塔山因此成为南充重要的文化地标,清代学者曾有诗赞曰:“鸡声未报钟先到,催动江城万户烟。”“白塔晨钟”也因此成为南充古八景之一。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充白塔得到了妥善保护。近年来,相关部门对白塔进行了多次修缮,以确保其结构安全和外观完整。白塔不仅是南充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游客们探寻古代文明的重要目的地。
南充白塔历经千年沧桑,依然巍然屹立,见证着南充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研究唐宋建筑风格的重要实物例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是南充乃至四川重要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