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遗址新发现:树桥与潘家耷遗址揭秘古代聚落生活
宁波古遗址新发现:树桥与潘家耷遗址揭秘古代聚落生活
2024年1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宣布了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在海曙区洞桥镇发现了两处重要古遗址——树桥遗址和潘家耷遗址。这两处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宁波地区考古研究的空白,更为我们了解古代聚落生活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树桥遗址:六朝时期的水上贸易中心
树桥遗址位于鄞江与剡江交汇处,地势独特。遗址被划分为I、II、III三个发掘区域,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11处历史遗迹,包括灰坑、木构建筑等,出土文物多达400余件。
其中,III区的发现尤为重要。这里出土了大量六朝时期的遗存,包括3个灰坑和1座木质建筑。木质建筑可能曾是水边的重要设施,可能是码头或仓储的标记,这在当时的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瓷器,其中以青瓷器为主,设计精美,体现了六朝时期的工艺水平。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光远表示,树桥遗址的六朝遗存尤其丰富,那木质建筑沿水而立,或是护岸工程,也可能是个繁华的水上交易场所。这个遗址以其丰富的遗物和重复的器物,暗示着繁荣的商业交流,揭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水上经济脉络。
潘家耷遗址:良渚文化的聚落遗址
潘家耷遗址的发现同样令人兴奋。遗址分为六个不同层位,时间跨度从良渚文化晚期直至钱山漾文化时期。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22处遗迹和45件小件标本。
其中,良渚文化层发现了6座柱洞,布局独特,与泥质陶器、黑皮陶相映成趣。钱山漾文化层则发现了房址、灰坑和柱洞等生活痕迹。这些发现为研究宁波地区良渚文化晚期至钱山漾文化时期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守护城市文脉
这些重要发现的背后,是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的辛勤工作。该研究院由原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整合组建,下设文物保护中心、考古研究中心等7个部门,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近年来,研究院在宁波地区开展了多项重要考古工作。除了树桥遗址和潘家耷遗址,还发现了马廊厦遗址和荪湖遗址。马廊厦遗址时间跨度从商周至明清,是余姚地区目前所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荪湖遗址则揭示了宋元至明清时期该地区村落的历史生活变迁。
七千年文明的见证:河姆渡遗址
宁波的文化底蕴远不止于此。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作为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和舟山地区,50年来,已经陆续发现20余处相关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猪纹陶钵、双鸟朝阳蝶形器等文物,展现了当时发达的稻作农业和独特的手工艺。
文化传承:从考古发现到教育活动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宁波的历史文化,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举办了首批宁波罗城历史文化探秘活动。活动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罗城历史文化的魅力,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历史知识。
这些新发现和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宁波历史文化的认知,更为研究古代聚落生活场景提供了宝贵资料。它们共同构成了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