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城市客厅里的文化新地标
上海博物馆东馆:城市客厅里的文化新地标
上海博物馆东馆(简称“上博东馆”)坐落于浦东世纪大道轴线旁,总建筑面积达11.32万平方米,是浦东新区又一重要文化地标。作为全球少有的超大型博物馆之一,上博东馆不仅在规模上令人瞩目,更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功能布局,成为展现中国古代艺术魅力的全新窗口。
“上海之窗口”的设计理念
上博东馆的设计理念源自“WINDOW”,即“上海之窗口”的概念。这一理念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旨在展现一个智慧、互动、创新、开放且面向世界的博物馆形象。
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上博东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封闭式的建筑模式,强调与城市的深度融合。设计师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的多层次立体整合,以及大量透明玻璃的运用,实现了博物馆与城市景观的无缝衔接。首层开放的L型公共空间将博物馆的北侧主入口、东北侧公共服务区与南侧商业地块有机连接,即便在闭馆期间,这一公共空间仍对外开放,为市民提供咖啡休憩、文创商店、互动体验等服务,真正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开放的理念。
融入城市空间的建筑
作为浦东地区未来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上博东馆承担着凝聚公共空间、衔接公共生活的重任。设计师立足城市空间整合的视角,将博物馆与周边空间的协同共生作为城市设计层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首先,通过地上、地下空间多层次的立体整合,多维度地打通了片区内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使上博东馆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系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枢纽。
其次,上博东馆融入了很多面向城市开放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博物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首层开放的L型公共空间将博物馆的北侧主入口、东北侧公共服务区与南侧商业地块有机地连接。即便博物馆闭馆,这一公共空间仍对外开放,向公众提供咖啡休憩、文创商店、互动体验等丰富多维的休闲服务。这样不仅能实现博物馆24小时不间断开放的理念,还有商业空间和活动空间满足观众可观、可游、可体验的需求,成为城市客厅一样的存在。
同时,在建筑东侧设置了一处较大的室外立体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周边城市关系相呼应。透过下沉广场、立面洞口,经由圆形庭院、螺旋坡道、屋顶园林,逐层推进向城市开放,成为博物馆与城市互动的舞台,极大地增强了建筑与城市的对话性。
针对不同方向的场地特征,设计师为东馆的四个面设计了不同的公共空间和开放性,从而让博物馆尽可能地与环境达成呼应。建筑东南西北四个外立面各不相同,四个面的开放度也不一样。东边最通透,要跟城市主轴线发生关系;南边因为是商业区,开放度最低。同时,还将地下空间与地铁出口有机规划,让整个博物馆的地面层和地下层都和城市人群日常的出行和生活紧密衔接。
通过多维的系统整合、多元的沉浸体验、多样的公共空间,上博东馆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与周边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融合,强调片区内共同发展的综合开发利用,使博物馆真正融入公众生活。观众在博物馆里,不再仅仅是进入尘封的历史,也能从不同角度远眺城市景观、感受城市的脉动,让历史与当代生活交流共鸣。
内外交融的空间布局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单一中庭式空间组织方式效率最高,但同时带来空间封闭、单调重复的简单模式。因此上博东馆在空间体验的营造上,强调内外交融的体验性与互动性,打造一个多中心、多层级的公共空间系统,把公共空间渗透到建筑的每个角落。
在平面组织上,建筑内部活跃的互动体验空间呈聚落式分布。在空间结构上,整个空间通透活跃,竖向立体游览流线完整且富有变化。馆内有相当多的开放空间,通过平面和空间体系的重构,通过共享边厅、多层次交互展示的平台、旋转坡道及屋顶园林进一步丰富了内部空间,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布局。建筑内部构建起了一个游园式的公共空间序列,由此打破了博物馆单中心的传统模式,构建起现代和传统交融的观展体验层次。在上博东馆逛展时,能在不同角落找到驻足空间,让人们能沉浸式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博物馆,不再高高在上、有距离感,而是更加开放,更贴近日常生活。
环形坡道和屋顶的园林空间是上博东馆的两大设计亮点。场馆东部的开放空间,一条螺旋形的环形坡道连接起了三、四、五层的室内空间,这是整座建筑画龙点睛的一处造型,也是观展动线上必不可少的一处衔接。
博物馆屋顶则还原了一个小型苏式园林,让人可以回到传统中国建筑的情境里,把传统文人的器物和现代生活的实景融合在一起。园林西边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江南新古典园林;东边是兼有演出、会客功能的开放庭院,院落尽头矗立着一处仿古戏台。观众按照漫长的观展动线一路朝上,就能来到这片开阔的屋顶园林。从感受上,人们看完了那么大量的精彩的馆藏展品,最终走进这片园林,会感受到这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知道自己从何处走来。这也是上博东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地方。
便捷高效的功能设计
作为特大型博物馆,上博东馆把功能组织放在核心位置,同时注重博物馆建筑模式的功能创新和多功能适用性。通过合适的功能分区、合理的参观节奏掌控,打破传统博物馆中沉闷的参观体验,同时通过礼仪空间、休闲空间、互动空间、文明探索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提升展示手段的有效性、生动性、交互性与前瞻性。
人们印象中的博物馆,一般采取了封闭式设计,大量采用人工照明,光线昏暗,而且空调温度偏低,但上博东馆给人的印象是“不像传统博物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上博东馆一改传统博物馆单一中心、外部封闭的布局,布局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和大面积的透明玻璃。一楼连廊区域,顶部是椭圆形玻璃穹顶;40米挑高的中庭,顶部玻璃穹顶达632平方米。吊顶两侧采用双曲面弧形石材及球形玻璃打造出眼球的形状,寓意“上博之眼”,诠释了上博东馆的定位——世界看中国的窗口,透过它可以仰望上面的螺旋坡道。
建筑每一楼层都有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平台与户外区域,阳光能从四面八方洒入馆内,让博物馆内部的展览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最美景观“内外”无间、融为一体、互相辉映。观众在游览内部展览时,也可以观赏馆外的城市景观。同时,新馆的展厅内全部启用高透玻璃,拍摄展品时不会再出现反光,成为拍照打卡者的福音。
东馆体量巨大,参观博物馆将考验参观者的脚力。据介绍,如果认真参观所有展厅,将耗时3天。因此,在功能布局上,东馆的建筑空间分为陈列展示区、公共服务区和配套功能区,约各占三分之一。每个楼层都规划有观众休憩区以及购物或餐饮区。同时,东馆还配套有无障碍设施设备、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大件行李存放等人性化服务。
展览特色
上博东馆的展览内容以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系列为主,包括青铜馆、书法馆、绘画馆、印章馆、陶瓷馆、货币馆、雕塑馆、玉器馆等八个常设展厅,堪称八部“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将从人民广场馆的 4%左右提高到10.5%。
中国古代青铜馆
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是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本次开放的东馆青铜馆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此次改陈在陈列结构、展品选择、阐释说明、视觉环境等多个方面更新迭代。据上博研究馆员马今洪介绍,东馆青铜馆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在原有体系上增加了两个部分:
第一是融合期,秦至五代,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青铜器发展的影响;
第二是复古期,北宋至清中期,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复古礼器。
上博东馆展厅基本色调为深绿色,1986年在河南南路16号馆舍第四次改建时定下的经典色调沿用至今。此次在东馆一层的青铜展厅常设陈列共有八个板块,精选500余件展品,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
在这里,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展品,如镇馆之宝大克鼎、牺尊、子仲姜盘等。另外还新增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绿松石牌饰和单翼铃、铸有早期青铜器铭文的甲壶、战国的商鞅方升、新莽的同律度量衡诏衡杆和诏版、北宋的大晟编钟、明代的喷水鱼洗等。
改陈后的灯光照明着重突出青铜器的庄严肃穆,使文物造型轮廓更优美、纹饰更清晰、观赏舒适度更高。此外,展柜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极大地降低了反光带来的干扰。
在新展厅内,单元说明和器类说明的所有文字均更新为中英双语,生僻字皆标有汉语拼音。
在青铜展厅二楼互动空间的面积接近一层展厅的三分之一,它用AR手段、裸眼3D等新手段,立体展示青铜器制作技术,辅以多媒体视频、互动游戏、专题展示,向观众直观阐释更多相关知识点。
中国古代雕塑馆
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第二个常设展厅——中国古代雕塑馆于3月16日起对外试开放,为观众呈现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
此次改陈升级主要体现在文物门类拓展和展线历史延伸两方面。
文物门类拓展方面,展览立足馆藏立体造型类文物,从艺术视角出发,将展出和阐释上博馆藏骨雕、玉雕、青铜器、木俑、陶俑、墓葬刻石、金铜造像、石雕造像、木雕造像、泥塑造像、瓷塑、竹、木、牙雕等289件/套立体造型文物,较人民广场馆雕塑展增加近两倍数量,其中,有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展线历史延伸方面,展览在原有雕塑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四大版块的基础上,向前扩展到商周时期,向后新增元明清版块。
展览以时间为纵轴,展示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先秦的青铜雕塑,魏晋的堆塑罐,南北朝、隋唐的金铜、石雕佛教造像,五代南唐钦陵的陶俑,明清的竹、木、牙雕等民间工艺雕塑都有所涵盖。
上博东馆雕塑馆展出近三百件馆藏珍贵文物,其中不乏诸多代表性的珍品、孤品文物,比如大理国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是存世体量最大的大理国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还有一尊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是唯一考古出土的带有“大都”铭文的标准元大都造像,均为孤品。
同时,为丰富展览体系,上博东馆雕塑馆也向文博界的兄弟单位借展了部分在雕塑史上非常重要的稀缺文物。比如四川博物院藏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南朝石造像残碑,南朝造像存世稀少,更可贵的是碑上雕刻的胡汉融合的伎乐人物与梁武帝参与创作的上云乐有关。
其他特色展厅
二楼的玉器馆、玺印篆刻馆、书法馆、绘画馆、海上书画馆同样各具特色。玉器馆展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360件组馆藏玉器(原人广馆展出260件组),并增补绿松石、玛瑙、翡翠作品,完善观众对古代玉器用材及发展的认知。玺印篆刻馆展出精品文物568件/组,首次将中国印章的发生与发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体系的大背景下,设立“印章的主要起源体系”专题。书画两馆在内容、功能、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提升,不少国宝级书画珍品和多年未公开展出的名家代表作重现眼前。
三楼的陶瓷馆面积近1800平方米,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七大版块,多维度、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陶瓷从诞生、发展到繁荣的全过程。陶瓷专题馆精选353件/组展品,全面展示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贸易陶瓷的历史变迁。货币馆展示馆藏钱币6000余件,总量为原展陈的近两倍,是上博东馆展示文物数量最多的常设展厅。
四楼的赵朴初书法艺术馆、考古馆、江南造物馆也各具特色。赵朴初书法艺术馆通过五个版块展现赵朴初先生的壮阔人生。考古馆聚焦城市探源,梳理上海6000多年的城市文脉。江南造物馆则通过解构和重组的方式诠释江南文化的形式与内涵。
开放时间与门票信息
上博东馆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入场),每周二闭馆(国定假日除外)。门票免费,无需预约。观众可提前7日(含当日)通过“上海博物馆参观预约”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并了解具体参观政策。微信预约系统入口将分为东馆(世纪大道1952号)和人民广场馆(人民大道201号),请观众注意区分,并于预约时段内到馆参观。
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开放,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体验场所,更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展览内容,上博东馆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展现着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