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探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探秘

引用
10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5/17/70181118_1121438984.shtml
2.
https://www.gooood.cn/suzhou-museum-west-by-gmp.htm
3.
https://m.newsduan.com/static/content/MP/2024-09-24/1288083700986698280.html
4.
https://www.szmuseum.com/Wap/Activity/Details/jyhd?guid=d4899481923844fa89f62fc05f5bf7e0
5.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cn/10251/%E5%9E%8B%E6%A0%BC%E5%BB%BA%E7%AD%91%EF%BD%9C%E5%90%8D%E5%BB%BA%E7%AD%91%E5%B8%88%E8%B4%9D%E8%81%BF%E9%93%AD%E4%BA%B2%E6%89%8B%E6%89%93%E9%80%A0%20%E8%8B%8F%E5%B7%9E%E5%8D%9A%E7%89%A9%E9%A6%86%E6%96%B0%E9%A6%86%E2%80%9C%E5%88%AB%E5%87%BA%E5%BF%83%E8%A3%81%E2%80%9D
6.
https://www.mplus.org.hk/sc/magazine/unearthing-i-m-peis-unbuilt-projects/
7.
http://www.archidogs.com/original/gyinfo/2594.html
8.
https://www.mplus.org.hk/tc/magazine/rediscovering-i-m-pei/
9.
https://www.gqb.gov.cn/news/2024/0924/59162.shtml
10.
http://61.155.110.226:8181/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N2008060085000268&dbcode=CYFD&dbname=CYFD

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七十余载建筑生涯中,苏州博物馆新馆无疑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位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的华裔建筑师,将这座博物馆称为自己的“小女儿”,足见其在贝聿铭心中的分量。作为贝聿铭晚年的重要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体现了他一贯的跨文化设计理念,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实践。

01

“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天国忠王府遗址紧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之冠“拙政园”。贝聿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独特地理位置,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02

传统元素的现代诠释

建筑形态:坡屋顶与几何线条的结合

新馆的外观设计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对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不仅为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展区提供了可能,更为参观者营造出心旷神怡的空间感受。

园林艺术:片石假山的创新

主庭院是贝聿铭最为花心思的一部分。其中最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它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墻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令新旧园景能够融为一体。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设置,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满布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失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色彩运用:水墨画般的意境

在色彩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以白色作为主色调,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外墙上。由于苏州多雨,白色墙体的良好反光效果,正正可以令博物馆不会因阴暗天气而变得暗哑低沉,让人即使在阴雨天游馆也能拥有较好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白色的墙体会给人一种纯净、简朴的质感,让人在游馆的同时得以放空自己,暂时忘却馆外的忧愁与喧嚣,静心沉醉于欣赏建筑的美、馆藏珍品的奇。在白色主调之外,“苏州博物馆新馆”以黑色作点缀,主要用于小面积的门、窗、瓦上,从而使黑白对照,起到突出的作用,令整体观感像是一幅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白墙上的寥寥几笔,便已勾勒出江南文化的灵秀、浪漫内涵,让人不禁赞叹贝聿铭的绝妙巧思。而在黑与白之间,温和而优雅的灰色就起到调和、过渡的作用,这种灰主要体现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外立面的线条上、路面和假山等地方。

03

现代性的突破

材料与技术的创新

在材料选择上,贝聿铭大胆采用了玻璃、钢结构等现代材料。博物馆的顶棚和山墙上使用玻璃、钢铁结构,使展区更为通透。同时,他还聘请了一位老工匠用砖窑烧制灰砖,复兴了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技术。

功能性突破:采光与空间布局

贝聿铭一直贯彻“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新馆在大部分屋顶上采用玻璃材料,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大屋顶采光差的弊病,同时又能将户外和煦的阳光引进室内,让游人感受到日光的舒适和暖,而为了减低阳光直接照射的影响,屋顶的玻璃下装设了遮光条,用以遮光的同时又能在建筑中形成光与影的变换效果,再加上透过门窗看见的屋外植物,让人恍如置身森林原野之中,予人自然与轻松之感。增设遮光条此举规避了玻璃天窗的缺点,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到玻璃天窗

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东西方文化对话与融合的典范。通过这座建筑,我们看到了一位建筑大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看到了他对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与探索。正如贝聿铭所说:“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