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谣言又双叒叕上热搜!这次竟然是XX?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谣言又双叒叕上热搜!这次竟然是XX?

引用
证券时报网
9
来源
1.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496875.html
2.
https://www.piyao.org.cn/
3.
https://news.cpd.com.cn/n3569/424/t_1132899.html
4.
https://wxb.xzdw.gov.cn/wlzl/202411/t20241110_524328.html
5.
http://wap.jcgov.gov.cn/bsfw/bmts/202410/t20241004_2043894.shtml
6.
https://nxpiyao.nxnews.net/qmpy/202411/t20241108_9944724.html
7.
https://www.cac.gov.cn/2024-10/12/c_1730422480245366.htm
8.
http://www.xiongan.gov.cn/20250113/d92607de06e748ad9a9593023dd6351d/c.html
9.
https://www.mbalib.com/ask/question-9cb3cdfa52f571ac7fa5ca8bcde7b0c4.html

近日,一则关于某网友在月子中心期间老公嫖娼的谣言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更让一个幸福的家庭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无独有偶,2024年多起网络谣言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人编造虚假车祸信息,有人散布儿童失踪的虚假消息,还有人制造社火表演踩踏事故的谣言……这些网络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认知,引发社会恐慌,更对个人和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01

网络谣言为何屡禁不止?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揭秘AI谣言:传播路径与治理策略全解析》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网络谣言整体态势平稳,但AI谣言量近半年信息量增长65%。这些谣言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容易引发公众恐慌和焦虑。同时,谣言的传播还受到社交影响,许多人为了获得关注和点赞而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进一步加速了谣言的扩散。

普通网民传播谣言的动机多种多样。好奇心驱使下,人们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容易被看似刺激的信息吸引;社交认同感也是重要因素,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内容是为了获得关注和点赞,甚至希望通过热门话题来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此外,掌握的信息往往并非全面且客观,这也使得网民在没有充分核实的情况下,随意传播未经过滤的消息,认为这是一种分享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最后,情绪驱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恐慌或愤怒等情绪容易让人做出冲动的分享决定,从而无意中传播谣言。

02

网络谣言治理面临多重挑战

AI谣言的出现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据统计,近两年AI谣言中,经济与企业类谣言占比最高,达到43.71%。近一年来,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量增速高达99.91%。这些谣言往往涉及民生行业,如餐饮外卖、快递配送等,相关谣言数量、种类繁多。自2023年1月以来,在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中,该类谣言占比达45.39%。《报告》根据“AI谣言的综合社会影响力”列出了十大典型案例,科大讯飞、美团等企业均曾受到攻击。

面对谣言,企业维权面临重重困难。谣言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布,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而法律程序往往较为缓慢,难以及时应对。同时,企业还面临证据收集、法律诉讼费用高以及舆论修复等多重难题。正如一位长期从事互联网法律审判工作的法官所说:“谣言都是滞后的,发酵后相关方获得利益,被罚款或者拘留几天就放出来了,但企业如果经营发生重大波动,例如股价剧烈下跌,目前还很难举证。”

AI谣言的治理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作为AI谣言的“看门人”,网络服务提供者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目前相关规定只要求这些网络服务提供者对AI生成的音视频进行标注,但对于文字未有相关要求,且平台标注责任未落实后的责任和处罚未予以明确。法律界专家建议,应当增强法律规制的“确定性”,如同打击酒驾醉驾一样,每起必查,自然会使得违法犯罪行为得到震慑与遏制。

03

法律重拳出击,严惩网络谣言

对于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处罚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编造虚假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行政处罚方面,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除了行政处罚,公安机关还会责令造谣者删除相关谣言信息,要求网站平台关停违法违规账号,以防谣言进一步扩散。

04

共同应对网络谣言,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其次,要学会核实信息来源,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或可靠的第三方平台进行验证。一旦确认是谣言,应自觉抵制,不参与传播。此外,我们还需要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谣言。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专门的辟谣机制至关重要。深受谣言困扰的华为就通过企业官方渠道建立专门的辟谣机制,并与新媒体平台联动,对扰乱企业正常发展的谣言及时进行澄清和处置。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政府和相关部门则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加强对AI谣言的源头治理。同时,应加大对造谣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也是预防网络谣言的重要举措。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安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