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哪吒之魔童闹海》:4000人团队如何打造这部动画巨制
揭秘《哪吒之魔童闹海》:4000人团队如何打造这部动画巨制
2025年春节档,一部动画电影再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在上映首日就刷新了中国影史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更以豆瓣8.5的高分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这部万众期待的续作,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创作历程?让我们走进这部动画巨制的幕后,一探究竟。
团队规模扩大:从1600人到4000人的跨越
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超50亿的票房成绩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光时刻。五年后,原班人马带着《哪吒之魔童闹海》重返银幕,这一次,他们带来了更加宏大的故事和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
据制片人刘文章透露,相较于第一部,第二部的制作团队规模有了显著扩大。第一部有60多家动画公司、超过1600人的制作班底参与,而这一次,参与动画的工作人员更是超过了4000人。这种规模的扩张,不仅体现了项目本身的升级,也反映了中国动画产业的整体发展。
成都:创作的沃土
作为“成都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与成都的渊源深厚。导演饺子是四川人,制作团队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高新区。这座城市不仅为创作团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也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相关部门帮我们找到了环境非常好的工作场地。动画制作有时候需要高强度的工作,舒适的环境对大家的身心很重要。”饺子表示。同时,在人才扶持和引进方面,相关部门也大开绿灯,让全国各地的优秀动画人才汇聚成都,安心工作、安家。
技术突破:1900+特效镜头的视觉盛宴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技术上的突破令人瞩目。整部影片的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仅特效镜头量就超过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全片镜头量(1800+)。整个故事体量全面升级,仙界、人间、妖界,世界观进一步扩大,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更加宏大、丰富的封神世界。
角色设计师周凌达参与了敖闰与敖顺的角色设计。她介绍道:“在一部动画电影中,刚刚制作好的角色建模宛如一座石膏,材质艺术家的工作就是给光秃秃的建模设计和制作表面材质,让建模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通过设计不同的物体材质及其表面,能够给观众传达不同的质感,让观众通过视觉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形象。
艺术创作: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影片在艺术创作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导演饺子表示,第二部着力去设计的是龙族。设计团队参考了中国人对传统龙的想象,同时结合武戏剧情,为四大龙王设计了不同的元素属性和武打风格。例如,敖光是水系、冰系相关的,设计了气势磅礴的水刀和水龙;南海龙王敖钦是火系,设计了蛮横的武打方式。
此外,影片还巧妙融入了琵琶、笛箫等传统民乐,并在剧情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借鉴经典电影桥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不仅让影片更具艺术价值,也展现了中国动画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
创作态度:不给自己留后路
“要展现出之前电影没看到过的一些东西,要有新鲜的长板,概念上、打法上、视效上,不新鲜一定会把它给pass掉。”导演饺子对极致的追求不遗余力,“不给自己留后路”成了整个团队的口号。
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体现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角色设计到场景构建,从动作捕捉到特效渲染,团队成员始终保持着对品质的不懈追求。正如制片人刘文章所说:“前面都做得这么好了,后面怎么都得突破、怎么都得更顶,这是反逼自己的一个过程。”
结语:中国动画的新高度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突破,更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正在迈向新的高度。从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到2025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五年间,中国动画产业在人才、技术、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正如导演饺子所说:“五年前放到我们面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一次,大家一起踮着脚尖,够到了新的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影片的成功将为中国动画产业注入新的动力,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