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古城墙:千年砖石见证岭南沧桑
肇庆古城墙:千年砖石见证岭南沧桑
“岭南第一奇观”七星岩下,西江之畔,一座千年古城墙静静地诉说着肇庆的历史沧桑。这座被誉为“小万里长城”的古城墙,不仅是肇庆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防工程之一。
历经沧桑的千年守护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最初为土城。到了宋政和三年(1113年),肇庆知府郑敦义主持将土城扩建为砖城,奠定了今日所见的城墙规模。城墙周长2801.2米,呈长方形布局,东西宽而南北窄。四面城墙各有特色:东城墙长403.4米,西城墙长376.9米,南城墙长992.3米,北城墙长1028.6米。城墙最高点位于北段的披云楼,高达10米。
城墙采用砖石结构,基础为条石,墙身两面砌砖,中间用黄土碎石夯实。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城墙的稳固性,又便于维修。城墙的制高点是位于北段的披云楼,高达10米,是古城墙的标志性建筑。
保护与传承:古城墙的新生
近年来,肇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墙的保护工作。2014年,肇庆古城墙正式参与由南京、西安牵头的“中国明清城墙”项目联合申遗,这标志着古城墙的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修复过程中,遵循“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重点对城墙的病害进行了排除,使其更加坚固。同时,为了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还在城墙周边增设了文化展示设施,使古城墙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文化瑰宝:砖石间的千年智慧
肇庆古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见证,更是一座“砖的博物馆”。在城墙的砖石间,保留着大量宋代以来的铭文砖,这些铭文砖记录了古城墙的建造历史和修缮过程,是研究宋代以来肇庆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更令人称道的是,古城墙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城墙的坡度设计和三合土包边,都是为了增强防洪能力。城墙内外包砖逐层向上内收,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这种被称为“露龈造砌”的技法,使得城墙在面对洪水时更加稳固。每条砖缝都用砂浆严密封实,防止潮水渗入,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
肇庆古城墙不仅是肇庆历史的见证,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肇庆从宋代至今的沧桑巨变,承载着肇庆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当今社会,肇庆古城墙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