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春晚创新演绎文化传承
春节申遗成功,春晚创新演绎文化传承
2024年12月,一个令全体华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标志着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一直是全球华人共庆佳节的重要方式。2025年春晚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为理念,运用多项前沿科技,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视觉呈现方面,今年春晚首次实现全国产8K装备制作,采用三维菁彩声制作、传输和渲染技术,最高码率达120兆比特/秒。观众不仅能通过手机观看8K节目,还能通过央视频App的电视投屏功能将节目投射到智能电视上。此外,XR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高精度人工智能视觉追踪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为舞台效果增添了更多科技感和互动性。
在节目内容上,春晚融合歌舞、戏曲、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融入现代元素。值得一提的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首次应用于春晚舞台,通过智能生成的视觉特效和动画,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春晚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据统计,全球约有6000万华侨华人,他们将春节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使之成为连接华人与祖(籍)国的精神纽带。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其中包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儒家文明圈”国家,以及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部分州或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其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在马来西亚槟城,正月十五流行“抌柑”(抛柑橘)的风俗,将元宵节与婚嫁文化相结合;在泰国,春节礼俗则融入了浓厚的佛教元素,华人不仅祭拜传统神灵,还会前往寺庙祈福。这些创新性的文化融合,使春节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春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使其与元旦、圣诞节等国际性节日并列。这一决定进一步彰显了春节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展望未来,春节文化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春节申遗成功的文化瑰宝,传承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像春晚一样,勇于创新,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如春晚舞台上所展现的那样,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将为春节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