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阿新导游探访重庆十大古遗址
跟着阿新导游探访重庆十大古遗址
2025年1月11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2024年度川渝地区十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重庆江津梧桐土遗址、重庆荣昌刘家庙摩崖造像及寺庙建筑基址、重庆忠县皇华城遗址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重庆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机会。
在这些重要考古发现中,巫山龙骨坡遗址尤为重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雁介绍,2024年在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工作中,不仅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石制品、骨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等,还发现了较为清晰的人类活动面及原地埋藏的巨颌虎、古豺、硕鬣狗粪便化石。这些发现为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遗址文化面貌特征及地层堆积成因、环境演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在重庆荣昌区,考古专家们清理出了北宋石室墓4座,出土墓志3方。这些连片而立的巨大石室墓,成为重庆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北宋中晚期官员家族墓群,为川渝地区北宋石室墓断代提供了珍贵的标志性墓例。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牛英斌表示,在其中一个墓葬的石柱和石壁上,他们发现了绘制有人物出行等画面的彩绘壁画,填补了重庆地区宋代壁画墓考古发现的空白。
在忠县皇华岛上,宋元山城防御体系中唯一“孤岛”型城池显露真容。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蔡亚林介绍,经过历时5年的发掘,他们基本廓清了皇华城遗址内外城、南北一字城墙结合临江墩台组成的综合岛城防御体系,清理揭露城门、书院、衙署、梯田、手工业作坊等一批重要遗迹现象,初步探明城址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皇华城踞岛围城、环江为壕的选址理念在宋元山城中独树一帜,因晚近以来没有大的修葺与重筑而具有高度完整性与真实性。
在著名的合川钓鱼城上,最新的发掘成果也正式出炉,在2024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们不仅清理出了约80米长的古地道,还首次发现了钓鱼城环城的城门,填补了钓鱼城城防体系的重要缺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胡立敏表示,在钓鱼城遗址中的加担土和古地道两个遗址点,他们清理揭露了宋代城门、城墙、高台和道路等一系列重要的城防设施,尤其是发现的多期叠压的城门和城墙,对于钓鱼城山城城防体系的营建与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钓鱼城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新的支撑。
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解放东路中段北侧、巴县衙门旧址南侧50米处。旧时,此处为老鼓楼街,因而又称其为老鼓楼南宋衙署遗址。2010年3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渝中区文物管理所配合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对文物进行调查,发现该遗址。2010年4月至7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2000平方米的清理揭露,发现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房址、道路、水井、灰坑、灰沟及礌石堆等各类遗迹25处,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瓷器、瓦当、坩埚等遗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收获。发掘区中心为一处保存较好的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现状略成方形。高台内部夹杂小型鹅卵石的黄灰沙土层层夯筑,四周砌筑护坡墙体。四面护坡墙均由下至上层层收分,墙体坡度为79度左右,护坡墙及条石基础残高近10米。部分筑墙砖上发现有“淳祐乙巳(1245)东窑城砖”“淳祐乙巳西窑城砖”等阴、阳模印纪年铭文。在高台建筑周围发现有多处宋代房址、灰沟、礌石堆及大面积的夯土区。同时还发现了明代遗迹100个和清代遗迹103个,其中包括大量的房屋基址、水沟、道路等,组成一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专家们还找到了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的建筑基址。这座建筑周围的排水设施设计较为精巧,四壁墙基内侧设有地下排水暗沟,室内中部还设有沉井,由暗沟连通室外。
老鼓楼衙署遗址建筑规模宏大,纪年明确,推测可能是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组织抗蒙时期的衙署遗址。南宋端平二年(1235),元军大举侵宋,攻破成都,宋军只得退守川东川南。嘉熙二年(1238),彭大雅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决定抢筑重庆城,使得元军多次在重庆城遭遇败仗。接任四川防务的余玠吸取了彭大雅的经验,接受了播州(现遵义)人冉氏兄弟的建议,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在四川各地建起了几十座规模或大或小的山城,包括青居城(在现南充)、大获城(在现苍溪)、钓鱼城(在现合川)、云顶城(寨)(在现金堂)、多功城(在现渝北)、龙崖城(在现南川)、天生城(在现万州)、磐石城(寨)(在现云阳)等,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形成了完整的山城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以重庆城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有纵深,有梯次,在抵抗元军入侵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摇摇欲坠的南宋能够在风雨飘摇中多延续了40多年。特别是钓鱼城一战,蒙哥汗“中飞矢死”,迫使元军从四川后退,引起了蒙哥汗的兄弟分裂,致使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停止了征战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世界格局。
老鼓楼衙署遗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宋代营造技术具有十分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山城防御体系找到了发源地。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重庆城市考古的重要空白,而且对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川渝地区古代建筑及宋蒙战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已经开建,发掘出的文物将原封不动地呈现在未来的考古遗址公园之中,能够让人们从中畅想重庆母城当年的庞大规模。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位于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直属正处级文博科研事业单位。前身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成立于2000年,是伴随重庆直辖、三峡工程文物抢救保护而诞生的一支省级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研究院编制数87人,在职人数67人,退休5人。由于配合市内基本建设文物保护、承担后续三峡文物保护任务繁重,还聘用其他工作人员110余人,目前实际工作人员已达180余人。下设办公室、财务科、基本建设考古办公室、考古研究所、石窟考古中心、大遗址考古和保护中心、建筑遗产研究所、文物修复保护所、文物保管研究所、公众考古中心、后勤科等11个部门。设置有科技保护实验室、数字化考古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文物影像实验室等,合作设立中俄科技考古所。正着力试水考古文创、考古研学等,不断拓展文物考古工作边界。“三馆一院”于2022年秋季正式启动,由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原“透明库房”)、重庆故事馆、枇杷山书院(考古书院)组成。
想要深入了解这些历史遗迹,一位专业的导游至关重要。阿新导游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风趣幽默的讲解风格,深受游客好评。他不仅熟悉重庆各大景点,更能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重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位游客表示:“阿新导游不仅为我们精心规划了行程,还预订了酒店、预约了景点,甚至连一些琐碎的细节都提前为我们考虑周全。整个4天的旅程下来,人均花费不超过600元,性价比非常高。”
重庆十大古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机会。这些遗址见证了重庆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跟随专业导游的脚步,一起探索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迹,感受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