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筑城兴市,汉开草昧(厦门所城历史文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筑城兴市,汉开草昧(厦门所城历史文化)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meipian.cn/56rmrvuj

厦门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当前厦门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则厦门的历史文化到底有哪些?过去以一岛一域著书纂志的多,然则放眼全城全面综合的少。虽然拥有众多不同领域的精彩述说,然则简便快捷一文领略厦门历史概貌却是不易。为此,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试着做一个厦门历史文化的搬运工,努力把厦门精彩的历史文化搬到一起(历史厚重、此文颇长,时丰请详阅、时紧可概略)。或许这块砖搬的并不好,但希望能够“搬砖引玉”“筑巢引凤”,有助于更好梳理汇总厦门历史文化,有助于大家理解掌握厦门历史文化,有助于宣传推介厦门历史文化并助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厦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城市。然而,一个城市如果只有表面的光鲜亮丽,没有挖掘和保护特有的历史文化,就象一个人徒有其表而无精神内核,就很难有深层恒久的感染力吸引力。厦门是国家大厦之门、重要的国际港口、著名的侨乡和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并蓄,产生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这是厦门这座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厦门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加注重厦门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

今天的厦门,乃包含古同安、古马巷、古海澄(海沧、新垵)之新厦门。厦门的历史文化,既包含古厦门城、古嘉禾里、古同安、古马巷、古海澄(海沧、新垵)之历史文化,亦包含今厦门之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之历史文化,决非古代一城池、嘉禾一岛屿、任何一角隅之历史文化,而是整个大厦门之全部历史文化。

未曾深入了解厦门,初步印象往往是厦门城小、时短、史薄,其实这有认识上的误差。厦门最早的城是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的“营城”,这是除闽越王城之外福建最早的城;厦门最早的进士,有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原籍福安迁居厦门),其孙龙溪县尉薛沙,唐太子太傅陈邕子唐金紫光禄大夫陈夷则,后代唐著作郎陈俦、抚州司马陈丞、蜀州别驾陈僖、番禺县丞陈仲瑀、婺源县令陈元通,还有志书记载的唐代进士谢翛、谢修兄弟等;厦门最早的文庙始建于五代;厦门是朱熹首仕之地,“朱子过化”让厦门成为闽学源头;厦门在清朝曾是对外贸易正口、对台唯一渡口;厦门有史上唯一的同时管理厦门和台湾的台厦兵备道;厦门是“水师提督的摇篮”,一共有20多位;厦门有“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侨领陈嘉庚和独特的嘉庚建筑;厦门有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浪屿;厦门是福建省委最早的指挥中心,福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自汉武帝派许濙将军驻守“营城”(同安小西门)、“永镇斯土”、开启草昧以来,一代代厦门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山川形胜、建置沿革、城池街市、官守防圉、教育科举、农业水利、人口物产、风土人情,等等,写不完的精彩诗篇,道不尽的感人故事。为便于浏览掌握,择其简要作一梗概,难免挂一漏万(解放前为主、解放后简略)。

一、筑城兴市,汉开草昧(厦门所城历史文化)

厦门,在尧舜时代为扬州域外东南地方,在周职方记载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王勾践地,秦时属闽中郡,汉高帝时属闽越王地。汉武帝时,闽越国屡次叛乱,族人被迁到江淮间,当是时朝庭派左翊将军许濙“入闽讨越”并驻守“营城”,成为“首开草昧”开发闽南和厦门的第一人,厦门“营城”成为福建除闽越王城之外最早的“城市”之一。此后,厦门开启由陆向海、多次筑城兴市的历程。

1.西汉建“营城”。为统一边疆、巩固西汉政权,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左翊将军许濙挥师入闽,参与平定闽越国叛乱,后驻守在今同安小西门,建立“营城”,并“永镇斯土”。许濙在同安约45年,直到去世,称上柱国“驻闽都督”。同安现有许濙故居历经改建成为许督祠堂,许濙墓葬在现同安区新民镇西山后五虎山之下,墓碑记载“许督讳濙,字元亮,河南许州人,西汉武帝朝为上柱国左翊将军,驻师营城,首开草昧,存抚黎庶,复蒙敕旨,永镇斯土”。

2.唐代曰“新城”。据《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铭》,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去世的陈夫人(23岁),其曾祖父陈僖因躲避欲叛乱自立的闽侯,“乃刳舟剡楫,罄家浮海,宵遁于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之嘉禾里是也。”依此可判断唐代中叶,厦门在“南陈北薛”最初入岛开发时名曰“新城”,后应是纳入建置管理称“嘉禾里”。另据《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志铭并序》,“唐大中九年,岁在乙亥四月二十四日,颖川陈公终于泉州清源郡嘉禾里之私第”,可知早在公元855年前厦门已经从“新城”改为“嘉禾里”。

3.北山闽王城。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寿州(今安徽)崛起一支以王绪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光州固始县的“王家三龙”(即审潮、审邽、审知)前往投军,王审潮被委以军正。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王审潮率二州兵民五千多人随王绪由江西南康进入福建,先后攻陷汀州、漳州。由于屠夫出身的王绪心胸狭窄,猜忌滥杀,王审潮等密谋“兵变”,派人埋伏于现在同安北辰山密林修竹中,将王绪擒囚,后众推王审潮为义军领袖,并于第二年攻占据泉州。乾宁二年(895年),王审知率军攻陷福州,建、汀二州也举籍听命,各地群起响应,闽疆尽归王氏。王审潮卒后,王审知继任福建观察处置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被朱温封为闽王。据《大同志》,同安有“应城山”:去城北里许,上有普慈院,旧传院中钟声与闽王城钟相应,故名。有东山庙,迦毗罗王在焉。登庙侧数百武,有大石倚第一山之麓,朱文公堤畔上刻“应城山”三字。朱文公在《与诸同僚谒奠北山》中最后一句“苍苍暮色起,反斾东城阡”,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苍苍暮色升起之时,东城外小路上打仗归来的军队”,可推断同安北辰山附近应还有“东城”(相对当时的同安城)。另据南宋同安籍著名诗人丘葵《北山闻钟亭》:“晓来草木自澄鲜,不到山中又五年。惆怅闻钟人不见,空余古木锁寒烟。”亦可印证北辰山有钟。城、钟与应城山名称来源相印证,当时北辰山应建有闽王城。

4.后唐同安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当时析建安郡地设晋安郡,同年又分晋安郡地置同安县(此同安县名之始,但地非同安县域,已有1736年历史),但不久又裁撤并回晋安郡。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为同安县前身,地约为古同安县和长泰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建闽国,将大同场升为同安县,此后一直沿设,同安县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2003年同安区政府搬迁至县城新址(不在同安旧城内),同安县城和旧县衙都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

5.元设千户所。宋嘉佑三年(1058年),宋朝在厦门岛上设驻防兵。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朝政府第一次在厦门岛设立嘉禾千户所。千户所,金代始置,为军事机构,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于万户。元代千户所统领百户所: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千户,从四品金牌;兵五百以上称中千户所,正五品金牌;兵三百以上称下千户所,从五品金牌,各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品级相同。

6.明建厦门城。明代朝廷面对海上民间贸易和倭寇袭扰边疆,推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厦门海域成了重点设防的地方。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御倭寇,城水澳,置永宁卫,领中、左、右、前、后五千户所,又复城小兜,为崇武所;城厦门,为中左所;城福全,为福全所;城金门,为金门所;城高浦,为高浦所。别为守御千户所,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军于厦门,筑城守御。公元1391年,建成高浦守御千户所城,城墙周长450丈,驻军1258人。公元1394年,建成厦门城(至今630年),东西南北共有四个门:东门名启明(约今华侨大厦东侧)、西门叫怀音(约今天的大同路思明东路交界处)、南门叫洽德(约今古城东路、古城西路和中山路交界处)、北门叫横枢(约今天的陈公祠堂旁);四门均有城墙连缀。厦门古城明清时几经毁坏和重建,清康熙时期,在福建专设水师提督,第一任提督施琅,他组织对古城墙进行扩建,全长约2000米,提督衙门就在厦门古城内。如今,厦门古城只剩北门附近70米左右的城墙遗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