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过桥米线:一碗米线的“出圈”之路
蒙自过桥米线:一碗米线的“出圈”之路
蒙自过桥米线,这道源自云南的特色美食,如今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绽放异彩。数据显示,仅在蒙自市就有超过2300家过桥米线经营单位,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营业额近10亿元。这背后,是政府、企业和传承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策引领,产业布局
近年来,红河州政府将蒙自过桥米线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2023年出台的《蒙自过桥米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目标。为此,蒙自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统筹推动产业发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扶持,还积极推动标准化建设。目前,蒙自过桥米线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保鲜米线等新技术研发,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创新驱动,品质升级
创新是蒙自过桥米线“出圈”的关键。在产品创新方面,企业纷纷推出特色产品。比如,王丽珠创新推出的菊花过桥米线广受欢迎;天源大酒店则开发出鸡蓉蛋花和石斛养生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
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蒙自云味出线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突破保鲜米线量产技术,目前日产能达10万包。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口感,还延长了保质期,为过桥米线走向全国提供了技术支持。
人才培养方面,2023年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际过桥米线产业学院,开设相关专业,首批招生已入学。同时,蒙自市还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市场拓展,品牌出海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蒙自过桥米线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目前,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据统计,仅蒙自市每年就有近10亿元的过桥米线相关收入。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蒙自市还积极组织各类推广活动。比如,参加“云品入湾”云南地理标志产业招商推介活动,通过区域品牌发布、产品推介等方式,将过桥米线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文化传承,品牌赋能
蒙自过桥米线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蒙自市已培育出多位非遗传承人,他们通过收徒传艺,不断扩大传承队伍。
同时,蒙自市还通过举办美食节、文化周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过桥米线的文化内涵。比如,每年的“蒙自过桥米线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品尝,成为展示蒙自美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地方小吃到产业名片,蒙自过桥米线的成功“出圈”,展现了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步伐的加快,这碗承载着300多年历史的过桥米线,必将香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