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月三”,多民族共庆的传统盛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月三”,多民族共庆的传统盛宴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69688065_121205128
2.
https://wannianli.tianqi.com/news/291833.html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9529468
4.
http://hi.people.com.cn/GB/384569/385990/386145/
5.
http://mzw.gxzf.gov.cn/ztzl/lszt/zzsys/t1809172.shtml
6.
https://www.gz.gov.cn/zlgz/whgz/content/post_9577221.html
7.
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4-04-18&code=009&xuhao=1
8.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9208
9.
https://m.voc.com.cn/xhn/news/202404/19731752.html
10.
https://www.gxu.edu.cn/info/1004/35415.htm
11.
https://www.gxxf.gov.cn/p1/54099.shtml

“三月三”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节日不仅在汉族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壮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例如,壮族的“歌圩节”、侗族的歌舞表演等,都体现了各民族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三月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上巳节。上巳,又称修禊日,即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这个时节,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百草竞发,对于古老的农耕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先民在三月上巳日进行祭祀、祝祷活动,认为可祛邪避灾。汉代将上巳定为节日,中原地区从官家至民间,在此期间皆举行“祓禊”仪式以驱邪祈福,去除陈旧污秽。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还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日。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便会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赶坡歌、抛绣球,以表达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如今,“三月三”已成为广西各民族大聚会、大联欢、大发展的盛会,也是广西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对山歌、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舞春牛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壮族的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月三”作为一个多民族共有共享的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上巳节。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广西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传统节日在民俗文化传承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广西,“三月三”的节日文化传统通过五色糯米饭、对歌和祭祖等形式来表达。一是在节日物质生活层面,壮族等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做五色糯米饭的节日饮食传统,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在壮族等民族社会中,五色糯米饭被视为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五色是指黑、红、黄、白、紫,人们采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叶汁的天然色素分别浸泡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醇,象征生活美好。节日食品在节日不仅是物质产品,同时是文化创造物,围绕着五色糯米饭形成并流传着壮族青年的“特侬”“韦达桂”等民俗传说,不仅负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也是一种文化表达。

二是在节日社会生活层面,赶歌圩既是壮族社会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又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歌舞节日,还是传统的青年男女相亲节日。壮族在这一天赶歌圩,举行隆重的歌会,为青年人提供对歌、谈情说爱的机会。除此之外,青年男女还有碰蛋、抛绣球的习俗。壮族的对歌活动主要以情歌为主,男女分为两组,在谈情说爱的对歌中把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进行再现,并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教育引导作用,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是在节日精神生活方面,伴随着民俗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乐等精神传统,其祭祖仪式也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多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坟扫墓,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怀念祖宗先辈,寄托哀思。一般以宗族为单位,到各自的祖先坟地去祭祀,通过宗族集聚拜祭方式既可教育青年子女认祖归宗,不忘亲情,也可以增强家族的向心力和团结,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

节日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的节庆文化活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在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让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把传统优秀节日文化传承下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自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逐步从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囊括了民俗文化、群众体育、八桂旅游、文旅推广、民族团结等诸多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全民共享节庆文化品牌。特别是2017年以来,由自治区层面牵头组织部署“广西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以来,节庆文化活动内容逐年丰富,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推介不断加强,社会影响力持续攀升,不仅有效促进了广西各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使广大群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加强,已然成为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相关活动在网上“圈粉”无数。

丰富多姿的活动内容既体现节庆文化活动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又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特征。2024年,“广西三月三”节庆文化活动通过“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版块共25个大类活动,既打造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新民歌+非遗”,又突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主线,还推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吸引广大游客参与,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交往记忆,形成集体记忆,凝聚各族人民,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是当代节庆文化活动的灵魂,是节庆文化活动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的集中体现。一是在深度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每年广西三月三,从自治区层面到各地市层面都结合地域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亮点,把歌圩文化和饮食文化融入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中,让游客在观赏与沉浸互动中领略广西的节庆文化和节庆文化产业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如今年开幕式主会场活动以“新民歌+非遗”为重点,打造5个非遗村寨和5条特色街区,展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创新发展。再如在《千百年的相约 广西三月三》的文旅宣传片中,壮、汉、瑶、侗等多民族服饰,汉语、壮语、侗语等语言歌唱,跳黄泥鼓舞、敲铜鼓、对山歌、吹芦笙、弹侗琵琶、跳“多耶”、敲竹筒琴等音舞民俗场景,织壮锦、蒸五色糯米饭,钩绣球等民族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广西三月三这一时间节点的“文化大观”,与广西城市发展及各地山水风景互融,引领观众感受广西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发展之美。

二是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贯通人文与综艺,打造民歌新形态。广西素有“歌海”之称,2023年,广西倾力打造全国首档大型新民歌实景创演秀《新民歌大会》,节目以融媒体短视频加音乐综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媒介融合形式,通过时空的融合与再造,探索出了民歌创新和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呈现出时代感极强的新民歌。第一季《新民歌大会》共推出唱演10首潮音新民歌,融合歌曲特色与创演情境,艺术表现与纪实表达,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元素,将多种语言的地方民歌及中外经典曲目进行主旨改编,选择了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生活场景和自然场景进行了艺术创新和传播融合,搭建新媒体移动端和电视大屏端融合载体,打造民歌跨媒介融合传播的新形态。

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三姐”作为广西文化的代表形象,以彩调剧和电影为载体,刻画了“刘三姐”“阿牛哥”们在艰难困顿的境遇下,仍然保持着“心想唱歌就唱歌”的天性,曾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2019年,广西戏剧院创作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运用《刘三姐》原有曲调,全新演绎当代青年对传承山歌的坚守,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该剧先后在南宁、上海、北京、昆明、贵阳等地演出,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轮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文化自信根植于广西传统文化基因。2023年,来自广西的“科目三”,将一股文化风潮从网络卷入现实,从地方刮向全球,一跃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一个样本。“科目三”凭什么能火遍全球?也许一方面是广西传统文化中多姿多彩的山歌文化、节庆文化、美食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是广西人的文化基因中具有鲜明的开朗、豁达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