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校园欺凌如何防治?
人口流动背景下,校园欺凌如何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欺凌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特别是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受害群体,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加害倾向。
流动人口子女与校园欺凌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在七种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中,留守儿童偶尔遭受过至少一种欺凌的比例高达49.2%,经常遭受过至少一种欺凌的比例为8.4%,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打架的比例和平均次数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一年级学生中,打过架的留守儿童比例达到27.8%,比非留守儿童高出6.5%。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留守儿童不仅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同时也更可能成为施暴者。这种双重身份的形成,与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困境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贾健的研究指出,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儿童群体,其在刑事犯罪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犯罪者也是被害者。这种双重身份的形成,与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一方面,家庭教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深远。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价值观引导和情感支持。这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三观的形成,还可能导致他们性格缺陷、生活习惯不良以及交友不当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实施越轨行为或成为被侵害对象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与监护人监管力度较大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独自出行的次数相对较多,遭受侵害时往往势单力薄,难以抵抗加害行为。这种易受害性使得他们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更容易成为被选择的目标。
城乡差异与校园欺凌的新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教育环境的差异也在影响着校园欺凌的发生模式。与90后一代相比,00后的农村少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征。他们不再像前辈那样热衷于拉帮结派、打群架,而是更多地沉迷于手机等电子设备。这种变化反映了农村教育环境的深刻变迁。
一方面,校园安全管理的加强使得校园暴力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以手机为载体的社会信息大量涌入校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更加隐蔽。同时,师生关系的淡薄也使得学生缺乏精神上的有益引导。
防治策略:构建全方位的保护体系
面对人口流动背景下校园欺凌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防治体系。济南市历城区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完善校园防欺凌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防欺凌机制,成立专门的预防欺凌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欺凌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实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强化家校社协同:加强家长学校及家委会建设,指导家长科学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设立举报信箱、电话、网络、微信等平台,方便学生及时报告发生在校内外的欺凌事件。
关注特殊群体: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女童等的关爱和保护,摸清底细,建档造册。对各学校周边与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纠纷和积怨的人员、精神异常人员、有暴力倾向或过激行为人员等重点对象,进行排查,对属于校内人员的对象各学校落实专人加强管控,切实做好工作并逐一建档。
加强心理干预:充分发挥各学校群体组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对个别学生心理波动大、易发生心理疾病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加强校园防控。
完善法律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严格保护。若遭受侵害,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者的责任。
推动政策改革: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在教育政策、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户籍机制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跟父母到城里生活。
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校园网、黑板报、橱窗、宣传语、广播等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校园反欺凌教育宣传活动,同时,下发家长一封信普及有关法制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的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面对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体系,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