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博物馆带你探寻深圳盐田历史文化
南山博物馆带你探寻深圳盐田历史文化
2024年12月,深圳南山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十二月”活动。这场以“承·传文脉,创·向未来”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示了深圳的现代创意魅力,更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让我们跟随南山博物馆志愿者的脚步,一起探寻深圳盐田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
七千年文明溯源
盐田区,这片位于深圳东部的滨海城区,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大梅沙海湾沙丘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前,即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此地更是成为了百越部族的聚居之所。
咸头岭遗址:珠江三角洲最早的人类活动见证
在盐田区的历史长河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咸头岭遗址的发现。这处位于大鹏新区迭福村海边沙堤上的遗址,距今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最早史前遗址之一。1981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古人类生活遗迹,包括房基、柱洞、灰坑等,并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证明了这片土地曾是早期人类的重要聚居地。
古代制盐工艺:一部跨越千年的生产史
盐田区的名字,自然与盐业密切相关。早在宋代,这里的盐业就已经初具规模。元代成书的《熬波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细的海盐生产工艺典籍,详细记载了从引潮、淋卤到煮盐、收盐的完整工艺流程。书中描述的下砂盐场,就在今天的上海浦东新区一带,与盐田区的盐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盐灶古村:盐业繁荣的历史见证
在盐田区的历史上,盐灶古村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据记载,电白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开宝四年(971年),距今已有1053年的历史。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在这里创置博茂盐场,标志着盐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电茂盐场改灶煮熟盐为池晒生盐,产量大增,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一时间“贾人沽舶云集,樯帆蔽空”。
漫步在盐灶古村的巷陌间,仿佛还能听到昔日盐工们忙碌的身影。那些红砖瓦房的盐工宿舍、残留的淋卤坑、古老的盐仓,都在诉说着这段辉煌的盐业历史。正如明代诗人陈琏所描绘的那样:“煮海竟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明清时期,盐田区的盐业达到了鼎盛,不仅供应广东地区,还远销东南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从新石器时代的渔猎文明,到百越部族的聚居地,再到宋代以来繁荣的盐业生产,盐田区的历史文化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留下的文化印记,却深深融入了盐田区的血脉之中。
正如南山博物馆“创意十二月”活动所展现的那样,盐田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承着自己的历史文化。通过创意与科技的融合,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当我们站在现代化的展厅中,回望那段悠远的历史,不禁感叹:这片孕育了七千年文明的土地,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