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研所专家:如何培养孩子健康饮食习惯
首都儿研所专家:如何培养孩子健康饮食习惯
“孩子吃饭问题”是许多家长心中的“老大难”。首都儿科研究所营养中心主任王晓燕指出,很多家长在儿童饮食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度依赖粥等“软食”,忽视了儿童口腔功能的发育需求。长期食用半流质食物不仅会影响咀嚼能力,还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首都儿研所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
儿童每天应该摄入六大类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家长可以参考每日饮食指南,了解不同年龄层孩子的饮食需求。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活动量大,生长发育快,男孩每天需要摄入2150~2650卡路里,女孩则需要2100~2200卡路里。
在具体操作上,要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每餐应包含谷类、蔬菜、水果、奶类、蛋类、肉类等各类食物,为孩子提供全面的营养。同时要注意食物的质地,根据孩子的咀嚼和消化能力,从软烂的食物逐渐过渡到块状食物,锻炼其咀嚼能力。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进餐,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用餐时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避免批评孩子,可以聊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
增加食物的吸引力:通过多样化搭配和创意造型来吸引孩子。比如用胡萝卜、西兰花、玉米等搭配出鲜艳的色彩,或者将食物做成有趣的形状,如小熊、花朵等。
让孩子参与食物准备:带孩子一起去超市或菜市场挑选食材,让他们参与简单的烹饪过程,如搅拌面糊、清洗蔬菜等,增加他们对食物的兴趣。
家长以身作则:孩子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家长要带头吃各种健康食物,并表现出对健康食物的喜爱。同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对某些食物做出负面评价,以免影响孩子对食物的接受度。
控制不健康食物的摄入
要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不仅可能导致肥胖、龋齿等问题,还会影响孩子的口味偏好,不利于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果孩子想吃这类食物,可以安排在特殊场合偶尔食用,让孩子明白这些是“有时吃”的食物。
保持稳定的养育环境
频繁更换养育者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双职工家庭应尽量延长不同养育人的带娃周期,保持孩子成长环境和养育人员的稳定性。一般以3到6个月为一个周期“换手”,是孩子可以接受的节奏。
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家长要定期测量孩子的身高和体重,通过合理膳食和充足的身体活动保证适宜的体重增长,预防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对于已经超重肥胖的儿童,应在保证体重适宜增长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摄入,逐步增加身体活动时间、频率和强度。
首都儿研所专家强调,培养儿童健康饮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饮食观念,为孩子提供均衡的营养和良好的饮食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